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前言 | 第12-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2.1 网络欺负 | 第14-16页 |
2.1.1 网络欺负的概念 | 第14-15页 |
2.1.2 网络欺负的分类 | 第15-16页 |
2.1.3 网络欺负与传统欺负的区别 | 第16页 |
2.2 家庭环境风险因素和网络欺负 | 第16-17页 |
2.2.1 家庭结构、家庭贫困、父母受教育程度和网络欺负 | 第16-17页 |
2.2.2 父母冲突、父母惩罚和网络欺负 | 第17页 |
2.3 学校环境风险因素和网络欺负 | 第17-18页 |
2.3.1 学校氛围、传统受欺负和网络欺负 | 第17-18页 |
2.3.2 越轨同伴交往、同伴拒绝和网络欺负 | 第18页 |
2.4 网络环境风险因素和网络欺负 | 第18-19页 |
2.4.1 感知到的网络匿名性、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欺负 | 第18-19页 |
2.4.2 网络游戏暴力接触、网络受欺负和网络欺负 | 第19页 |
2.5 性别对环境风险因素和网络欺负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 第19-20页 |
2.6 特质攻击对环境风险因素和网络欺负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 第20-21页 |
2.7 文献总结和问题提出 | 第21-23页 |
2.7.1 文献总结 | 第21-22页 |
2.7.2 问题提出 | 第22-23页 |
3 研究设计 | 第23-28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23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23-28页 |
3.3.1 对象 | 第23页 |
3.3.2 测量工具 | 第23-26页 |
3.3.3 研究程序 | 第26-27页 |
3.3.4 方法与统计 | 第27-28页 |
4 研究结果 | 第28-37页 |
4.1 环境风险因素和网络欺负的关系 | 第28-33页 |
4.1.1 各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28页 |
4.1.2 环境风险因素对网络欺负的单独效应 | 第28-30页 |
4.1.3 环境风险因素对网络欺负的累积效应 | 第30-31页 |
4.1.4 在各个环境背景内,环境风险因素对网络欺负的累积效应 | 第31页 |
4.1.5 风险性环境背景对网络欺负的累积效应 | 第31-33页 |
4.2 性别和特质攻击对累积环境风险和网络欺负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 第33-37页 |
4.2.1 性别对累积环境风险和网络欺负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 第33-35页 |
4.2.2 特质攻击对累积环境风险和网络欺负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 第35-37页 |
5 讨论 | 第37-44页 |
5.1 环境风险因素和网络欺负的关系 | 第37-39页 |
5.1.1 各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37页 |
5.1.2 环境风险因素对网络欺负的单独效应 | 第37-38页 |
5.1.3 环境风险因素对网络欺负的累积效应 | 第38-39页 |
5.1.4 在各个环境背景内,环境风险因素对网络欺负的累积效应 | 第39页 |
5.1.5 风险性环境背景对网络欺负的累积效应 | 第39页 |
5.2 性别和特质攻击对累积环境风险和网络欺负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 第39-41页 |
5.2.1 性别对累积环境风险和网络欺负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 第39-40页 |
5.2.2 特质攻击对累积环境风险和网络欺负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 第40-41页 |
5.3 研究启示 | 第41-42页 |
5.4 研究局限及展望 | 第42-44页 |
6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4页 |
附录 | 第54-59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第59-60页 |
后记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