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生产管理论文--企业技术管理论文

面向行业的协同创新中心创新绩效评价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4-32页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4-20页
        1.1.1 论文选题的背景第14-19页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9-2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28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20-2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23-28页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28页
    1.3 论文总体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8-31页
        1.3.1 论文的总体思路第28-30页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第30-31页
    1.4 论文创新之处第31-32页
第2章 面向行业的协同创新中心创新绩效基础理论第32-48页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32-40页
        2.1.1 协同创新的内涵第32-34页
        2.1.2 协同创新中心的内涵、分类与特征第34-38页
        2.1.3 协同创新绩效的内涵第38-40页
    2.2 面向行业的协同创新中心内涵、特征与组织模式第40-44页
        2.2.1 内涵第40-42页
        2.2.2 特征第42-43页
        2.2.3 组织模式第43-44页
    2.3 协同理论分析第44-47页
        2.3.1 协同学理论第44-45页
        2.3.2 知识协同理论第45-46页
        2.3.3 协同优化理论第46-47页
    2.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3章 面向行业的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动因分析、驱动运行机理与运行创新机制第48-69页
    3.1 面向行业的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动因分析第48-52页
        3.1.1 以协同优化为目的的选择动因第48-50页
        3.1.2 以重大任务为依托的协同动因第50-51页
        3.1.3 以机制体制为核心的改革动因第51-52页
    3.2 面向行业的协同创新中心创新驱动机理第52-59页
        3.2.1 协同创新的驱动要素第52-55页
        3.2.2 面向行业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第55-57页
        3.2.3 面向行业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第57-59页
    3.3 面向行业的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运行机理第59-61页
        3.3.1 协同创新运行影响因素第59页
        3.3.2 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模型第59-60页
        3.3.3 基于协同创新任务的运行过程第60-61页
    3.4 面向行业的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运行协同机制第61-64页
        3.4.1 战略协同第62-63页
        3.4.2 组织协同第63-64页
        3.4.3 知识协同第64页
    3.5 面向行业的协同创新中心创新管理机制第64-68页
        3.5.1 协同创新组织管理模式第64-65页
        3.5.2 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第65-66页
        3.5.3 协同创新的科学研究机制第66-67页
        3.5.4 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机制第67-68页
        3.5.5 协同创新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第68页
        3.5.6 协同创新的资源共享机制第68页
    3.6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4章 面向行业的协同创新中心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69-91页
    4.1 面向行业的协同创新中心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第69-73页
        4.1.1 环境因素第70-71页
        4.1.2 主体因素第71-72页
        4.1.3 协同因素第72页
        4.1.4 技术因素第72-73页
    4.2 指标设计原则和分类第73-77页
        4.2.1 指标体系设计和遴选的原则第73-75页
        4.2.2 指标的分类第75-77页
    4.3 指标体系的构建第77-90页
        4.3.1 初始指标体系的建立第77-81页
        4.3.2 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筛选第81-86页
        4.3.3 面向行业的协同创新中心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分析第86-90页
    4.4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5章 面向行业的协同创新中心创新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第91-100页
    5.1 创新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的原则与选取第91-92页
        5.1.1 模型构建的原则第91页
        5.1.2 模型的选取第91-92页
    5.2 协同优化-层次分析-熵评价模型构建第92-94页
        5.2.1 模型评价的步骤第92-93页
        5.2.2 指标预处理第93-94页
    5.3 协同优化模型第94-96页
        5.3.1 信息素挥发模型第94-95页
        5.3.2 基于协同合作的信息素局部更新机制第95页
        5.3.3 求解协同优化模型第95-96页
    5.4 层次分析-熵评价模型构建第96-99页
        5.4.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层确定第96-98页
        5.4.2 熵评价模型第98-99页
    5.5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第6章 “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创新绩效评价实证研究第100-123页
    6.1 “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实证分析基础第100-110页
        6.1.1 中心构成第100-101页
        6.1.2 中心组织结构第101-104页
        6.1.3 中心协同创新机制体制第104-106页
        6.1.4 中心取得创新成效第106-110页
    6.2 “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创新绩效评价第110-119页
        6.2.1 中心协同优化验证第110-113页
        6.2.2 中心创新绩效评价实证研究第113-119页
    6.3 “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创新绩效评价分析第119-122页
        6.3.1 中心创新绩效优势分析第120-121页
        6.3.2 中心创新绩效存在问题分析第121-122页
    6.4 本章小结第122-123页
第7章 面向行业的协同创新中心创新绩效提升策略第123-138页
    7.1 “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绩效提升策略第123-127页
        7.1.1 重大协同成果提升策略第123-124页
        7.1.2 人事制度改革提升策略第124-125页
        7.1.3 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提升策略第125-127页
    7.2 面向行业的协同创新中心绩效提升策略第127-137页
        7.2.1 技术创新绩效提升策略第128-132页
        7.2.2 创新要素协同绩效提升策略第132-137页
    7.3 本章小结第137-138页
结论第138-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5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50-151页
致谢第151-152页
个人简历第152-154页
附录1: 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组建协议第154-156页
附录2: 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章程第156-160页
附录3: 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2009-2013年部分在研项目情况表第160-178页
附录4: 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2009-2013年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情况表第178-180页
附录5: 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2009-2013年共建研发平台情况表第180-181页
附录6: 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2009-2013年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情况表第181-185页
附录7: 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成员单位代表性双边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情况表第185页

论文共1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服务员工情绪劳动的影响机理研究
下一篇:考虑顾客行为的服务产品设计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