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的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15页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基本理论 | 第16-23页 |
2.1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相关概念 | 第16页 |
2.1.1 民营企业的定义 | 第16页 |
2.1.2 内部审计的涵义 | 第16页 |
2.2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特点 | 第16-17页 |
2.2.1 服务内向性和相对独立性 | 第16-17页 |
2.2.2 审计范围的广泛性 | 第17页 |
2.2.3 成本效益原则 | 第17页 |
2.3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3.1 受托责任理论 | 第17-18页 |
2.3.2 内部控制理论 | 第18页 |
2.3.3 价值链理论 | 第18-19页 |
2.4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 | 第19-20页 |
2.5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模式 | 第20-21页 |
2.6 我国民营企业开展内部审计的意义 | 第21-23页 |
2.6.1 有益于完善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 第21页 |
2.6.2 有益于增强民营企业的风险管理 | 第21页 |
2.6.3 有益于实现民营企业价值的增加 | 第21-22页 |
2.6.4 有益于提升民营企业的经济效益 | 第22-23页 |
第3章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3-29页 |
3.1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3-25页 |
3.1.1 内部审计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 第23页 |
3.1.2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混乱、独立性差 | 第23-24页 |
3.1.3 内部审计业务缺乏规范性 | 第24页 |
3.1.4 内部审计范围较窄,审计技术手段落后 | 第24-25页 |
3.1.5 内部审计人员数量配备不足、专业素质不高 | 第25页 |
3.2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5-29页 |
3.2.1 民营企业产权高度集中削弱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 第26页 |
3.2.2 落后的管理理念阻碍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 第26-27页 |
3.2.3 内部审计理论研究滞后妨碍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 | 第27-28页 |
3.2.4 行业协会的不够重视导致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缺乏有效的指导 | 第28页 |
3.2.5 法律法规不健全是导致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产生问题的重要因素 | 第28-29页 |
第4章 西方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29-34页 |
4.1 西方企业内部审计的概括 | 第29-31页 |
4.1.1 西方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 | 第29页 |
4.1.2 西方企业内部审计的模式 | 第29-30页 |
4.1.3 西方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积极经验 | 第30-31页 |
4.2 西方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第31-34页 |
4.2.1 提高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地位 | 第31页 |
4.2.2 加快将财务审计转向管理审计的步伐 | 第31-32页 |
4.2.3 加快实现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职业化 | 第32页 |
4.2.4 转变审计观念,发展参与式审计方式 | 第32-34页 |
第5章 我国民营企业CJ集团内部审计实例分析 | 第34-39页 |
5.1 CJ集团的简介与治理特征 | 第34-35页 |
5.1.1 CJ集团的简介 | 第34页 |
5.1.2 CJ集团公司治理特征 | 第34-35页 |
5.2 CJ集团内部审计发展历程 | 第35页 |
5.3 CJ集团内部审计管理体系的实践经验 | 第35-39页 |
5.3.1 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有效提高内部审计地位 | 第35页 |
5.3.2 及时转变审计理念,发展价值增值型审计 | 第35-36页 |
5.3.3 完善内部审计机制,建立业绩评价标准 | 第36页 |
5.3.4 改进内部审计工作方式,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 第36页 |
5.3.5 根据实际需要情况,开展专项审计 | 第36-39页 |
第6章 完善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建议和措施 | 第39-47页 |
6.1 明确内部审计职能,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 第39-40页 |
6.2 促进产权结构多元化,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 | 第40-41页 |
6.3 改进审计技术与方法,发展参与式内部审计 | 第41页 |
6.4 保持合理的人员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 第41-42页 |
6.5 建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业绩评价体系 | 第42页 |
6.6 完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 第42-43页 |
6.7 面向企业未来,开展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 | 第43-45页 |
6.7.1 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是监控企业风险 | 第43页 |
6.7.2 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目标价值创造 | 第43页 |
6.7.3 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人员的角色是企业的管理者和参与者 | 第43-44页 |
6.7.4 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核心职能是预测 | 第44页 |
6.7.5 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性质是更加注重价值性 | 第44页 |
6.7.6 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人员要具有兼顾经营知识的素质 | 第44页 |
6.7.7 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方向是战略审计 | 第44-45页 |
6.8 发挥内部审计协会的指导作用 | 第45页 |
6.8.1 实行内部审计人员从业资格考试 | 第45页 |
6.8.2 广泛宣传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 第45页 |
6.8.3 加强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业务的指导与培训 | 第45页 |
6.9 健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律体系 | 第45-47页 |
6.9.1 制定并实施《内部审计法》 | 第45-46页 |
6.9.2 修改或增加《审计法》中关于内部审计的条款 | 第46页 |
6.9.3 在相关法律中增加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地位的规定 | 第46-47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