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领域特征的列控系统车载ATP软件建模方法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列控系统建模方法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14-17页 |
1.3.1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组织结构 | 第15-17页 |
2 列控系统车载ATP子系统特征分析 | 第17-27页 |
2.1 车载ATP子系统结构和功能 | 第17-19页 |
2.2 车载ATP特征分析 | 第19-26页 |
2.2.1 追踪控制特征 | 第19-21页 |
2.2.2 混成特征 | 第21-23页 |
2.2.3 线路特征 | 第23-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面向领域特征的车载ATP功能建模方法 | 第27-43页 |
3.1 混成系统建模方法和同步建模语言 | 第27-31页 |
3.1.1 混成系统建模方法 | 第27-28页 |
3.1.2 同步建模语言 | 第28-31页 |
3.2 面向领域特征的车载ATP功能建模方法 | 第31-35页 |
3.3 算法设计 | 第35-41页 |
3.3.1 行车防护算法设计 | 第35-39页 |
3.3.2 速度曲线追踪控制算法设计 | 第39-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4 车载ATP子系统功能实现及仿真分析 | 第43-71页 |
4.1 车载ATP子系统功能实现 | 第43-65页 |
4.1.1 主动防护模块 | 第43-47页 |
4.1.2 超速防护模块 | 第47-59页 |
4.1.3 测速定位模块 | 第59-65页 |
4.2 车载ATP子系统仿真与分析 | 第65-6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71页 |
5.2 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图索引 | 第77-79页 |
表索引 | 第79-81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1-8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