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技术理论与方法论文--声乐理论论文

《乐府传声》声腔美学思想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绪论第7-16页
    一、课题来源、选题依据和研究背景第7-8页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理论意义或实际应用价值第8-9页
    三、《乐府传声》研究现状第9-16页
第一章 徐大椿及其《乐府传声》第16-24页
    第一节 徐大椿其人其事第16-19页
    第二节《乐府传声》第19-24页
第二章 声腔的形成第24-40页
    第一节 声腔形成的生理基础第24-27页
        一、对歌唱器官的认识第24-25页
        二、口法与“四呼”、“五音”第25-26页
        三、喉的稳定与变化第26-27页
    第二节 声腔形成的语言基础第27-31页
        一、北字第28-29页
        二、声调第29-30页
        三、韵尾第30-31页
    第三节 乐曲对声腔的选择第31-35页
        一、宫调与声腔第32页
        二、曲情与声腔第32-33页
        三、风格与声腔第33页
        四、音高与声腔第33-34页
        五、字句与声腔第34-35页
    第四节 口法与声腔的形成第35-40页
        一、法第35-36页
        二、《乐府传声》论“以形定声”第36-37页
        三、“以形定声”的口法第37-40页
第三章 声腔的形态第40-59页
    第一节 声象第40-44页
        一、论象第40-41页
        二、艺术之象第41-42页
        三、《乐府传声》论声腔之象第42-44页
    第二节 断腔第44-49页
        一、“断腔”是北曲的典型声腔第44-45页
        二、北曲概论第45-47页
        三、断腔技法第47-49页
    第三节 尖细腔第49-53页
        一、字形与声腔第50-51页
        二、声带与声腔第51-52页
        三、尖细与高音第52-53页
    第四节 鼻韵腔第53-59页
        一、中西唱论都反对的带有鼻音的声腔第53-55页
        二、《乐府传声》论鼻韵腔第55-56页
        三、“清而不噍,放而不滥”的鼻韵腔第56-59页
第四章 声腔的表演第59-75页
    第一节“天人合一”的声腔之道第59-62页
        一、“天人合一”哲学第59页
        二、关联性思维与音乐第59-61页
        三、天地规律是声腔之道第61-62页
    第二节 生命精神是表演之源第62-66页
        一、歌唱者的“投情”第63-64页
        二、声腔是情感精神的外现第64-65页
        三、气是情感精神的生命第65-66页
    第三节 腔品是表演之本第66-70页
        一、论品第67页
        二、《乐府传声》论腔品第67-69页
        三、影响腔品的因素第69-70页
    第四节 意象第70-75页
        一、论意象第70-71页
        二、传统戏曲中的意象营构第71-72页
        三、声腔的意象营构第72-75页
第五章 声腔的美感第75-94页
    第一节 美感第75-79页
        一、美感第75页
        二、声腔美感第75-77页
        三、气是声腔美感的基础第77-79页
    第二节 张力的美感第79-83页
        一、论轻重声腔对比的美感第80-81页
        二、论徐疾腔带来的美感第81-83页
    第三节 雅净的美感第83-88页
        一、清腔音色第83页
        二、论“清”第83-84页
        三、论音乐中的清腔第84-85页
        四、《乐府传声》论清腔第85-87页
        五、清腔的形成第87-88页
    第四节 适情的美感第88-94页
        一、以情驭声第88-90页
        二、适情第90-92页
        三、合度第92-94页
结语第94-96页
致谢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产前心理应激和产后抑郁及椎管内分娩镇痛降低应激促进安全分娩的研究
下一篇:设计的“原动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