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常用外国语论文--英语论文--写作、修辞论文--翻译论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阈下《道德经》英译中的视点研究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第1章 导论第15-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7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7页
    1.3 研究问题与假设第17-18页
    1.4 研究方法与语料收集第18-19页
    1.5 论文框架第19-21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21-51页
    2.1 引言第21页
    2.2 汉语典籍英译研究概述第21-23页
        2.2.1 东学西渐背景下的汉语典籍英译第21页
        2.2.2 《道德经》英译版本及研究现状第21-23页
    2.3 视点的界定与研究第23-38页
        2.3.1 视点概念界定第23-27页
        2.3.2 视点的分类第27-28页
        2.3.3 视点研究回顾第28-38页
    2.4 语言选择研究回顾第38-40页
        2.4.1 语言类型或语言变体的选择第38-39页
        2.4.2 语言的本体选择第39-40页
    2.5 与视点相关的翻译理论和策略回顾第40-45页
        2.5.1 等效论第40-41页
        2.5.2 目的论第41-43页
        2.5.3 改写-操纵理论第43页
        2.5.4 直译-意译第43-44页
        2.5.5 归化翻译-异化翻译第44-45页
        2.5.6 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第45页
    2.6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阈下的翻译研究概述第45-49页
        2.6.1 元功能与翻译第46-47页
        2.6.2 语法隐喻与翻译第47-48页
        2.6.3 语篇评价与翻译第48-49页
        2.6.4 语境与翻译第49页
    2.7 小结第49-51页
第3章 理论基础第51-77页
    3.1 系统功能语言学相关理论第51-59页
        3.1.1 元功能理论第51-54页
        3.1.2 语法隐喻理论第54-57页
        3.1.3 评价系统理论第57-59页
    3.2 翻译中的视点与语言选择第59-61页
        3.2.1 作者视点与译者视点第59页
        3.2.2 翻译中的视点与语境第59-60页
        3.2.3 翻译中的视点与意义选择第60-61页
        3.2.4 翻译中的视点与词汇语法第61页
    3.3 翻译中的视点、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第61-65页
        3.3.1 视点与主体性第62-64页
        3.3.2 视点与主体间性第64-65页
    3.4 翻译中的视点与翻译策略第65-72页
        3.4.1 视点与翻译对等第66-67页
        3.4.2 视点与翻译目的第67-68页
        3.4.3 视点、直译与意译第68页
        3.4.4 视点与翻译中的显化和隐化第68-69页
        3.4.5 视点与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第69-70页
        3.4.6 视点与翻译中的改写和操纵第70-72页
    3.5 《道德经》译者的翻译观概述第72-76页
        3.5.1 辜正坤的翻译观第72-74页
        3.5.2 亚瑟·韦利的翻译观第74-76页
    3.6 小结第76-77页
第4章 《道德经》英译中视点的元功能研究第77-144页
    4.1 引言第77页
    4.2 《道德经》英译中视点的概念功能分析第77-100页
        4.2.1 经验识解与译者视点第78-90页
        4.2.2 逻辑功能与译者视点第90-94页
        4.2.3 概念隐喻与译者视点第94-100页
    4.3 《道德经》英译中视点的人际功能分析第100-119页
        4.3.1 语气系统与译者视点第100-105页
        4.3.2 情态系统与译者视点第105-108页
        4.3.3 指示语与译者视点第108-111页
        4.3.4 评价系统与译者视点第111-117页
        4.3.5 人际隐喻与译者视点第117-119页
    4.4 《道德经》英译中视点的语篇功能分析第119-141页
        4.4.1 主位结构与译者视点第119-128页
        4.4.2 信息结构与译者视点第128-131页
        4.4.3 衔接、连贯与译者视点第131-139页
        4.4.4 语篇隐喻与译者视点第139-141页
    4.5 小结第141-144页
第5章 《道德经》英译中的视点与语言选择第144-160页
    5.1 引言第144页
    5.2 视点与语言选择的语境第144-148页
        5.2.1 视点与语境第145-146页
        5.2.2 语言选择的语境第146-148页
    5.3 视点与翻译语言选择的互动关系第148-152页
        5.3.1 视点对翻译语言选择的影响第149-150页
        5.3.2 视点在翻译语言选择中的体现第150-152页
    5.4 视点与翻译语言选择的形式和功能第152-158页
        5.4.1 翻译语言功能体现对比第152-155页
        5.4.2 翻译语言形式选择对比第155-158页
    5.5 小结第158-160页
第6章 《道德经》英译中的主体性、主体间性与视点第160-174页
    6.1 引言第160页
    6.2 翻译中的主体性和意向性第160-168页
        6.2.1 翻译中的主体性第161-166页
        6.2.2 翻译中的意向性第166-168页
    6.3 翻译中的主体间性第168-172页
        6.3.1 翻译主体的多重性第168-170页
        6.3.2 中心主体和主体间性第170-172页
    6.4 小结第172-174页
第7章 《道德经》英译中的视点与翻译策略第174-190页
    7.1 引言第174页
    7.2 翻译原理、翻译策略与翻译技巧第174-176页
    7.3 翻译策略的构成要素和特征第176-179页
        7.3.1 翻译策略的构成要素第176-177页
        7.3.2 翻译策略的特征第177-179页
    7.4 翻译策略类别与视点第179-188页
        7.4.1 直译和意译第179-182页
        7.4.2 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第182-184页
        7.4.3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第184-186页
        7.4.4 翻译中的改写和操纵第186-188页
    7.5 小结第188-190页
第8章 结语第190-198页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第190-195页
    8.2 本研究的启示第195-196页
    8.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局限第196页
    8.4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第196-198页
参考文献第198-212页
附录 《道德经》辜译汉本、韦译汉本和英译对比第212-217页
致谢第217页

论文共2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林火对毕节岩溶山区土壤与种子萌发的生态效应及防火植物研究
下一篇: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