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2-13页 |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国内外激励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外中层管理者激励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国内外人力资本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2 相关理论及理论分析 | 第21-33页 |
2.1 激励 | 第21-29页 |
2.1.1 激励的内涵 | 第21-22页 |
2.1.2 激励理论 | 第22-27页 |
2.1.3 激励维度的划分 | 第27-29页 |
2.2 中层管理者 | 第29-31页 |
2.2.1 中层管理者界定及需求特性 | 第29-30页 |
2.2.2 中层管理者激励维度的划分 | 第30-31页 |
2.3 人力资本 | 第31-33页 |
2.3.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31-32页 |
2.3.2 人力资本维度的划分 | 第32-33页 |
3 山西省煤矿中层管理者激励现状分析 | 第33-37页 |
3.1 山西省煤矿中层管理者人力资本概况 | 第33页 |
3.2 山西省煤矿中层管理者激励方式存在的问题 | 第33-37页 |
3.2.1 物质激励方式单一 | 第33-34页 |
3.2.2 精神激励重视程度不够 | 第34-35页 |
3.2.3 激励方式缺乏针对性 | 第35-37页 |
4 研究设计及模型构建 | 第37-45页 |
4.1 研究假设 | 第37-38页 |
4.1.1 激励方式是否对人力资本有影响作用 | 第37-38页 |
4.1.2 研究假设模型 | 第38页 |
4.2 变量的选取及测量 | 第38-40页 |
4.2.1 变量的选取 | 第38页 |
4.2.2 变量的测量 | 第38-40页 |
4.3 模型的构建 | 第40-45页 |
4.3.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第40-41页 |
4.3.2 多元逐步回归模型 | 第41-45页 |
5 数据获取及模型修正 | 第45-59页 |
5.1 数据获取 | 第45-46页 |
5.1.1 问卷初测 | 第45-46页 |
5.1.2 问卷的发放 | 第46页 |
5.1.3 问卷收集情况 | 第46页 |
5.2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6-56页 |
5.2.1 样本描述性统计 | 第47-48页 |
5.2.2 信度效度分析 | 第48-50页 |
5.2.3 因子分析 | 第50-52页 |
5.2.4 方差分析 | 第52-53页 |
5.2.5 相关分析 | 第53-54页 |
5.2.6 回归分析 | 第54-56页 |
5.3 模型修正 | 第56-59页 |
5.3.1 假设检验结果 | 第56-57页 |
5.3.2 假设模型修正 | 第57-59页 |
6. 山西省煤矿中层管理者激励方式优化对策 | 第59-62页 |
6.1 多样化的生活保障激励 | 第59-60页 |
6.2 针对性的个人发展激励 | 第60-61页 |
6.3 以人为本的自我实现激励 | 第61-62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2-65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2-64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煤矿中层管理者激励方式和人力资本关系调查问卷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