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甲级字教学研究--基于字形的角度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2-21页 |
第一节 选题价值与意义 | 第12-13页 |
一、选题价值 | 第12-13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3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9页 |
一、汉字字形教学综述 | 第14-16页 |
二、对外汉字教学法综述 | 第16-19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9-21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一章 字形理论与对外汉字教学 | 第21-34页 |
第一节 笔画教学 | 第21-24页 |
一、笔形 | 第21-22页 |
二、笔顺 | 第22页 |
三、笔画数目 | 第22-23页 |
四、笔画的组合 | 第23-24页 |
第二节 部件教学 | 第24-29页 |
一、部件的类型 | 第24-25页 |
二、部件的功能 | 第25-26页 |
三、部件的组合 | 第26-27页 |
四、部件的变体和同形部件 | 第27-28页 |
五、辨析形近部件 | 第28-29页 |
第三节 结构类型教学 | 第29-31页 |
一、结构类型教学的意义 | 第29页 |
二、合体字的结构类型 | 第29-31页 |
第四节 汉字构形模式教学 | 第31-34页 |
一、象形 | 第31-32页 |
二、指事 | 第32页 |
三、会意 | 第32-33页 |
四、形声 | 第33-34页 |
第二章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甲级字研究 | 第34-44页 |
第一节 《大纲》甲级字的性质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大纲》甲级字的拆分原则和步骤 | 第35-38页 |
一、甲级字拆分原则 | 第35-37页 |
二、甲级字拆分步骤 | 第37-38页 |
第三节 《大纲》甲级字的分类 | 第38-41页 |
一、独体不可拆分的整字 | 第38-39页 |
二、依理拆分的整字 | 第39-40页 |
三、依形拆分的整字 | 第40-41页 |
第四节 《大纲》甲级字的书写 | 第41-44页 |
一、甲级字的笔形 | 第41-42页 |
二、甲级字的笔画数目 | 第42页 |
三、甲级字的笔画组合方式 | 第42-43页 |
四、甲级字的笔顺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基于甲级字字形的教学实验 | 第44-56页 |
第一节 实验内容 | 第44-46页 |
第二节 实验对象 | 第46-48页 |
一、实验教师简介 | 第46-47页 |
二、实验对象简介 | 第47-48页 |
第三节 实验过程 | 第48-52页 |
一、课题名称 | 第48页 |
二、课型、课时 | 第48页 |
三、教学目标 | 第48页 |
四、教学重难点 | 第48-49页 |
五、教具 | 第49页 |
六、教学方法 | 第49页 |
七、教学过程 | 第49-51页 |
八、作业设计 | 第51页 |
九、板书设计 | 第51页 |
十、课后反思 | 第51-52页 |
第四节 实验测试 | 第52-56页 |
一、测试目的 | 第52页 |
二、测试方法 | 第52页 |
三、测试结果 | 第52-56页 |
第四章 基于字形的甲级字教学建议 | 第56-59页 |
第一节 从字形角度对甲级字进行分类 | 第56页 |
一、独体不可拆分的整字 | 第56页 |
二、依理拆分的整字 | 第56页 |
三、依形拆分的整字 | 第56页 |
第二节 基于字形的甲级字分类识读教学法 | 第56-58页 |
一、汉字溯源法 | 第56-57页 |
二、字义语境法 | 第57页 |
三、合义教学法 | 第57页 |
四、形声分析法 | 第57页 |
五、理据重构法 | 第57页 |
六、命名部件法 | 第57-58页 |
第三节 基于笔画的甲级字书写教学法 | 第58-59页 |
一、动态书写练习法 | 第58页 |
二、形近笔形对比法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工具书 | 第60页 |
著作类 | 第60-61页 |
期刊类 | 第61-63页 |
硕博论文类 | 第63-65页 |
附录 | 第65-89页 |
附录一 《大纲》甲级字部件拆分表 | 第65-84页 |
附录二 部件的认同 | 第84页 |
附录三 不可称谓部件归类及命名 | 第84-85页 |
附录四 甲级字的笔形及笔画数目统计表 | 第85-86页 |
附录五 基于字形的甲级字分类教学实验测试样卷 | 第86-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