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理论依据及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理论依据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8-20页 |
1.4.1 本文创新点 | 第18页 |
1.4.2 本文不足之处 | 第18-20页 |
2 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20-23页 |
2.1 辅导员制度的孕育阶段(1949-1952) | 第20页 |
2.2 辅导员制度的确立阶段(1952-1965) | 第20-21页 |
2.3 辅导员制度的恢复及发展阶段(1977-2003) | 第21页 |
2.4 辅导员制度的完善阶段(2004 至今) | 第21-23页 |
3 新时期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内涵及作用分析 | 第23-25页 |
3.1 新时期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内涵 | 第23页 |
3.2 新时期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作用分析 | 第23-25页 |
3.2.1 制度的导向作用 | 第23-24页 |
3.2.2 制度的规范作用 | 第24页 |
3.2.3 制度的保障作用 | 第24-25页 |
4 新时期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5-33页 |
4.1 辅导员身份定位与岗位职责问题 | 第25-26页 |
4.1.1 辅导员的身份定位不清晰 | 第25页 |
4.1.2 辅导员工作任务多,负担重 | 第25-26页 |
4.2 辅导员配备制度与选聘制度问题 | 第26-28页 |
4.2.1 辅导员配备制度不合理 | 第26-27页 |
4.2.2 辅导员选聘制度缺乏统一标准 | 第27-28页 |
4.3 辅导员培养制度与发展制度问题 | 第28-29页 |
4.3.1 辅导员培养制度缺乏合理规划 | 第28页 |
4.3.2 辅导员发展制度未形成长效机制 | 第28-29页 |
4.4 辅导员管理制度与考核制度问题 | 第29-31页 |
4.4.1 辅导员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 | 第29-30页 |
4.4.2 辅导员考核制度缺乏弹性 | 第30-31页 |
4.5 新时期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1-33页 |
4.5.1 辅导员制度的理论研究缺乏深度 | 第31页 |
4.5.2 高等教育大众化增加了高校学生工作的复杂程度 | 第31页 |
4.5.3“双重身份”的定位影响了辅导员自身的职业价值取向 | 第31页 |
4.5.4 辅导员制度细化程度不高 | 第31-32页 |
4.5.5 辅导员制度的部分规定与现实需求脱节 | 第32-33页 |
5 新时期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健全策略 | 第33-45页 |
5.1 加强高校辅导员制度理论建设与研究 | 第33页 |
5.2 优化辅导员工作的分工、转变辅导员工作角色 | 第33-36页 |
5.2.1 明确辅导员身份定位与岗位职责 | 第33-34页 |
5.2.2 转变辅导员的工作理念及角色 | 第34-35页 |
5.2.3 明确分工学生工作,减少辅导员工作任务 | 第35-36页 |
5.3 完善高校辅导员选聘及配备制度 | 第36-37页 |
5.3.1 完善辅导员选聘制度 | 第36-37页 |
5.3.2 优化辅导员人员配备制度 | 第37页 |
5.4 健全高校辅导员培养制度与发展制度 | 第37-39页 |
5.4.1 健全辅导员培养制度 | 第37-38页 |
5.4.2 完善辅导员发展制度 | 第38-39页 |
5.5 健全辅导员管理与考核制度 | 第39-40页 |
5.5.1 规范辅导员管理制度 | 第39页 |
5.5.2 灵活辅导员考核制度 | 第39-40页 |
5.6 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制度的积极借鉴 | 第40-45页 |
5.6.1 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制度 | 第40-42页 |
5.6.2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制度 | 第42-43页 |
5.6.3 英、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制度的积极借鉴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