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一)当前社会对教育民主的呼唤 | 第10页 |
(二)基于研究者个人的研究兴趣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二)实践价值 | 第11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一)关于民主概念的研究 | 第12页 |
(二)关于民主教育的研究 | 第12-14页 |
(三)关于对民国时期教育与社会背景的研究 | 第14-15页 |
(四)关于民国学者对民主教育的理解 | 第15-16页 |
(五)对前人研究的评述和展望 | 第16-17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20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第二章 民主教育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20-27页 |
一、民主教育思潮的思想渊源 | 第20-23页 |
(一)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 第20-21页 |
(二)黄宗羲的民本教育思想 | 第21-22页 |
(三)西方的民主教育思想 | 第22-23页 |
二、民主教育思潮产生的社会和教育背景 | 第23-27页 |
(一)政治变革的推动 | 第23页 |
(二)经济发展的促进 | 第23-24页 |
(三)思想、文化的革新 | 第24-25页 |
(四)两大阶级的民主实践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民主教育思潮的演进历程 | 第27-43页 |
一、酝酿萌芽期(清末—1914 年) | 第27-29页 |
(一)晚清民主教育思想的传入 | 第27-28页 |
(二)中华民国对民主教育思想发展的助推 | 第28-29页 |
二、形成发展期(1915—1944 年) | 第29-36页 |
(一)形成背景:新文化运动 | 第29-30页 |
(二)高涨阶段:五四运动掀起发展高潮 | 第30-33页 |
(三)持续发展:外来民主教育思想的发展 | 第33-34页 |
(四)多元化发展:民主教育思想发展的三种路向 | 第34-36页 |
三、趋于成熟期(1945—1946 年5月) | 第36-39页 |
(一)新民主主义民主教育思想的成熟 | 第37-38页 |
(二)自由主义民主教育思想空前活跃 | 第38-39页 |
四、短暂沉寂期(1946 年6月—1949 年) | 第39-43页 |
(一)国民党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 | 第40-41页 |
(二)自由主义民主教育理想破灭 | 第41-43页 |
第四章 民主教育思潮的特点和评析 | 第43-49页 |
一、民主教育思潮的特点 | 第43-46页 |
(一)民主教育思想的内容从单一到多元 | 第43-44页 |
(二)民主教育思想的表现形态逐步多样化 | 第44页 |
(三)民主教育思想紧跟世界先进思想潮流,并对外来民主兼收并蓄 | 第44-45页 |
(四)民主教育思想在民族危机的加深中不断深化发展 | 第45-46页 |
二、民主教育思潮的评析 | 第46-49页 |
(一)民主教育思想与民国的社会变革运动紧密相连 | 第46页 |
(二)民主教育思想是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寻求、逐步改造的过程 | 第46-47页 |
(三)民主教育的探索道路异常曲折 | 第47-4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 第49-53页 |
一、民主教育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 第49-50页 |
二、在吸收外来民主教育思想的同时需要结合国情加以改造 | 第50页 |
三、民主教育的实现需要发扬民国人士甘于奉献的精神 | 第50-51页 |
四、推进教育民主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件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