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视阈下初中生失范行为类型形成及矫正对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一)复杂社会背景下失范行为愈演愈烈 | 第9页 |
(二)初中阶段是个体发展的第二个反抗期 | 第9页 |
(三)研究视角相对较窄,方法单一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一)关于社会资本概念的研究 | 第10-12页 |
(二) 关于社会资本测量的研究 | 第12-15页 |
(三)关于失范概念的研究 | 第15-16页 |
(四)关于学生失范行为类型的研究 | 第16-17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基于典型个案的初中生失范行为类型划分 | 第19-23页 |
一、典型个案的现象描述 | 第19-20页 |
(一)初中生“敲诈”的失范个案 | 第19页 |
(二)初中生“厌学”的失范个案 | 第19页 |
(三)初中生“起外号”的失范个案 | 第19-20页 |
(四)初中生“讲哥们义气”的失范个案 | 第20页 |
二、初中生失范行为类型划分 | 第20-23页 |
(一)目的取向型失范行为 | 第21页 |
(二)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 | 第21页 |
(三)情感取向型失范行为 | 第21-22页 |
(四)传统取向型失范行为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社会资本对初中生失范类型的阐释 | 第23-37页 |
一、目的取向型失范行为的根源家庭社会资本贫瘠 | 第23-26页 |
(一)社会身份的低下 | 第23-24页 |
(二)薄弱文化的再生产 | 第24-25页 |
(三)家庭经济的匮乏 | 第25-26页 |
二、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的根源学校社会资本弱化 | 第26-31页 |
(一)身份标定的泛化 | 第27-28页 |
(二)时空的差异支配 | 第28-29页 |
(三)课程编码的异化 | 第29-30页 |
(四)班级规范的分化 | 第30-31页 |
三、情感交往型失范行为的根源同辈交往社会资本隔离 | 第31-33页 |
(一)群体成员的区隔与分化 | 第31-32页 |
(二)群体文化的排斥与冲突 | 第32-33页 |
四、传统交往型失范行为的根源同辈交往社会资本迷失 | 第33-37页 |
(一)失向社会亚文化的熏染 | 第33-34页 |
(二)同辈交往的规训 | 第34-37页 |
第四章 初中生失范行为的治理对策 | 第37-45页 |
一、培育与栽植家庭文化 | 第37-39页 |
(一)职业技能的再培训 | 第37-38页 |
(二)良好家庭氛围的培育 | 第38-39页 |
二、有序而自由的进行学校教育 | 第39-41页 |
(一)平等而民主的交往环境 | 第39-40页 |
(二) 多元而灵活的教学评价体系 | 第40-41页 |
(三) 兼具人文关怀的班级管理 | 第41页 |
三、真挚而崇高的进行同辈交往 | 第41-45页 |
(一)免于歧视的纯洁相交 | 第41-42页 |
(二)免于低俗的崇高理想 | 第42-45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附录 | 第51-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件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