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种类 | 第10-12页 |
1.2 PHA 的基本性质 | 第12页 |
1.3 PHA 的发酵研究 | 第12-15页 |
1.3.1 PHA 的纯菌发酵研究 | 第12-14页 |
1.3.2 PHA 的重组菌发酵研究 | 第14-15页 |
1.3.3 PHA 的微生物混合发酵研究 | 第15页 |
1.4 合成 PHA 微生物的筛选方法 | 第15-16页 |
1.5 PHA 的分离纯化 | 第16页 |
1.6 PHA 的工业生产及应用领域 | 第16-17页 |
1.6.1 PHA 的生产情况 | 第16页 |
1.6.2 PHA 的应用 | 第16-17页 |
1.7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7-19页 |
1.7.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7.3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PHA 生产菌种的筛选及鉴定 | 第19-3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2.1.1 试剂药品 | 第19页 |
2.1.2 仪器设备 | 第19-20页 |
2.1.3 样品采集 | 第20页 |
2.1.4 培养基 | 第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23页 |
2.2.1 PHA 生产菌的初筛 | 第20页 |
2.2.2 PHA 生产菌的复筛 | 第20-21页 |
2.2.3 发酵及 PHA 的提取 | 第21页 |
2.2.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1页 |
2.2.5 菌种鉴定 | 第21-2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3-29页 |
2.3.1 PHA 生产菌株筛选 | 第23-24页 |
2.3.2 WN-H41 提取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24-25页 |
2.3.3 菌株 WN-H41 的鉴定 | 第25-27页 |
2.3.4 菌株 1175 的培养及鉴定 | 第27-29页 |
2.4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混合菌群积累 PHA 的发酵条件优化 | 第30-44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3.1.1 试剂药品 | 第30-31页 |
3.1.2 仪器设备 | 第31页 |
3.1.3 菌种 | 第31页 |
3.1.4 培养基 | 第3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3.2.1 单因素实验 | 第31页 |
3.2.2 Plackett-Burman 设计 | 第31-32页 |
3.2.3 最陡爬坡实验 | 第32页 |
3.2.4 Box-Behnken 设计 | 第3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2页 |
3.3.1 单因素实验 | 第32-38页 |
3.3.2 Plackett-Burman 实验设计结果与分析 | 第38-39页 |
3.3.3 最陡爬坡实验 | 第39页 |
3.3.4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发酵培养基 | 第39-42页 |
3.3.5 回归模型结果验证实验 | 第42页 |
3.4 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发酵产物的表征与性能分析 | 第44-50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4.1.1 试剂药品 | 第44页 |
4.1.2 仪器设备 | 第44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4-46页 |
4.2.1 发酵产物的提纯 | 第44页 |
4.2.2 气相色谱检测 | 第44-45页 |
4.2.3 核磁共振分析 | 第45页 |
4.2.4 广角 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45页 |
4.2.5 凝胶渗透色谱测定 PHA 分子量 | 第45页 |
4.2.6 热重分析仪分析 | 第45页 |
4.2.7 差示扫描量热仪分析 | 第45页 |
4.2.8 样品机械性能的测定 | 第45-46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6-49页 |
4.3.1 发酵产物的提纯和铺膜 | 第46页 |
4.3.2 样品的结构分析 | 第46-48页 |
4.3.3 聚合物分子量和热性能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4.3.4 聚合物拉伸结果分析 | 第49页 |
4.4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菌株 Burkholderia cepacia WN-H41 的诱变育种 | 第50-56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50页 |
5.1.1 试剂药品 | 第50页 |
5.1.2 仪器设备 | 第50页 |
5.1.3 菌种 | 第50页 |
5.1.4 培养基 | 第50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5.2.1 菌悬液的制备 | 第50页 |
5.2.2 紫外线诱变处理 | 第50-51页 |
5.2.3 甲基磺酸乙酯诱变处理 | 第51页 |
5.2.4 致死率测定 | 第51页 |
5.2.5 诱变菌种的筛选 | 第51页 |
5.2.6 遗传稳定性实验 | 第51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1-55页 |
5.3.1 紫外线诱变结果 | 第51-54页 |
5.3.2 甲基磺酸乙酯诱变结果 | 第54-55页 |
5.4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6-57页 |
6.1 结论 | 第56页 |
6.2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65页 |
附件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