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情感心理账户的内在结构及其量表编制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引言 | 第9-11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 2.1 情感心理账户的有关理论 | 第11-16页 |
| 2.1.1 情感理论 | 第11-13页 |
| 2.1.2 心理账户理论 | 第13-16页 |
| 2.2 情感心理账户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 2.3 以往研究不足 | 第17-18页 |
| 2.4 选题意义 | 第18-19页 |
| 2.4.1 理论意义 | 第18页 |
| 2.4.2 现实意义 | 第18-19页 |
| 3 研究设计 | 第19-21页 |
| 3.1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 3.2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3.3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3.4 研究路径 | 第19-21页 |
| 4 研究一:大学生情感心理账户内在结构维度的构建 | 第21-25页 |
| 4.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 4.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4.2.1 研究工具 | 第21页 |
| 4.2.2 研究程序 | 第21-22页 |
| 4.2.3 被试 | 第22页 |
| 4.3 研究结果 | 第22-23页 |
| 4.3.1 开放式问卷统计分析结果 | 第22-23页 |
| 4.3.2 深度访谈法与头脑风暴法统计分析结果 | 第23页 |
| 4.4 小结 | 第23-25页 |
| 5 研究二: 大学生情感心理账户量表的编制 | 第25-35页 |
| 5.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 5.2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 5.3 研究步骤 | 第25-26页 |
| 5.3.1 题目编制 | 第26页 |
| 5.3.2 初试 | 第26页 |
| 5.3.3 正式测量 | 第26页 |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26-35页 |
| 5.4.1 项目分析 | 第26-27页 |
| 5.4.2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27-30页 |
| 5.4.3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30-32页 |
| 5.4.4 信效度检验 | 第32-33页 |
| 5.4.5 小结 | 第33-35页 |
| 6 研究三:大学生情感心理账户的表征分析 | 第35-38页 |
| 6.1 大学生情感心理账户总体特点分析 | 第35页 |
| 6.2 大学生情感心理账户在人口统计学上表征 | 第35-38页 |
| 6.2.1 大学生情感心理账户在性别因素的特征 | 第35-36页 |
| 6.2.2 大学生情感心理账户在所学专业上特征 | 第36页 |
| 6.2.3 大学生情感心理账户在年级上的特点 | 第36-38页 |
| 7 总体结果与综合讨论 | 第38-42页 |
| 7.1 总体结果 | 第38-39页 |
| 7.2 综合讨论 | 第39-42页 |
| 7.2.1 维度建构方面讨论 | 第39页 |
| 7.2.2 大学生情感心理账户表征研究探讨 | 第39-42页 |
| 8 研究结论与不足及展望 | 第42-44页 |
| 8.1 研究结论 | 第42页 |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2-44页 |
| 8.2.1 本研究不足 | 第42页 |
| 8.2.2 本研究展望 | 第42-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 附录 | 第48-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