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生死观教育及其实施途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9-11页
        1.1.1 选题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4页
    1.4 创新之处第14-15页
第二章 生死观教育的概念与特点第15-25页
    2.1 生死观教育的概念第15-21页
        2.1.1 生死观及其理论来源第15-19页
        2.1.2 生死观教育的内涵第19-20页
        2.1.3 生死观教育与生命教育第20-21页
    2.2 生死观教育的特点第21-25页
        2.2.1 生死观教育的基础性第21-22页
        2.2.2 生死观教育对象的广泛性第22-23页
        2.2.3 生死观教育的阶段性第23-24页
        2.2.4 生死观教育的渗透性第24-25页
第三章 生死观教育的地位和功能第25-30页
    3.1 生死观教育的地位第25-27页
        3.1.1 生死观教育是人生观教育的重要内容第25-26页
        3.1.2 生死观教育是实现“和谐”的内在因素第26-27页
    3.2 生死观教育的功能第27-30页
        3.2.1 生死观教育的个体功能第27-28页
        3.2.2 生死观教育的社会功能第28-30页
第四章 生死观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第30-38页
    4.1 从个体层面看生死观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第30-35页
        4.1.1 从个体层面看生死观教育的目标第30-31页
        4.1.2 从个体层面看生死观教育的主要内容第31-35页
    4.2 从社会层面看生死观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第35-38页
        4.2.1 从社会层面看生死观教育的目标第35页
        4.2.2 从社会层面看生死观教育的主要内容第35-38页
第五章 生死观教育的实施途径第38-47页
    5.1 生死观教育需融入哲学思维方式第38-40页
        5.1.1 唯物辩证地看待生死相关问题第38-39页
        5.1.2 生死更替是一个自然过程和普遍规律第39页
        5.1.3 生死矛盾鞭策人们不断奋斗第39-40页
    5.2 生死观教育需融入爱的教育第40-41页
        5.2.1 欣赏生命之美增强人们爱生命的能力第40-41页
        5.2.2 欣赏生命之苦激发人们爱生命的能力第41页
    5.3 生死观教育需转变避讳死亡的传统第41-44页
        5.3.1 在学校教育中重视死亡问题第42-43页
        5.3.2 在生活中重视死亡问题第43-44页
    5.4 生死观教育需加强道德责任教育第44-47页
        5.4.1 集体主义道德责任感:集体是个体生命发展的基础第44-45页
        5.4.2 个体生命责任意识:道德责任教育的重心第45-47页
结论第47-48页
致谢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花色苜蓿(Medicago spp.)种质资源特性研究
下一篇:格拉斯格儿童受益量表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