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生死观教育的概念与特点 | 第15-25页 |
2.1 生死观教育的概念 | 第15-21页 |
2.1.1 生死观及其理论来源 | 第15-19页 |
2.1.2 生死观教育的内涵 | 第19-20页 |
2.1.3 生死观教育与生命教育 | 第20-21页 |
2.2 生死观教育的特点 | 第21-25页 |
2.2.1 生死观教育的基础性 | 第21-22页 |
2.2.2 生死观教育对象的广泛性 | 第22-23页 |
2.2.3 生死观教育的阶段性 | 第23-24页 |
2.2.4 生死观教育的渗透性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生死观教育的地位和功能 | 第25-30页 |
3.1 生死观教育的地位 | 第25-27页 |
3.1.1 生死观教育是人生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 第25-26页 |
3.1.2 生死观教育是实现“和谐”的内在因素 | 第26-27页 |
3.2 生死观教育的功能 | 第27-30页 |
3.2.1 生死观教育的个体功能 | 第27-28页 |
3.2.2 生死观教育的社会功能 | 第28-30页 |
第四章 生死观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 第30-38页 |
4.1 从个体层面看生死观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 第30-35页 |
4.1.1 从个体层面看生死观教育的目标 | 第30-31页 |
4.1.2 从个体层面看生死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31-35页 |
4.2 从社会层面看生死观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 第35-38页 |
4.2.1 从社会层面看生死观教育的目标 | 第35页 |
4.2.2 从社会层面看生死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35-38页 |
第五章 生死观教育的实施途径 | 第38-47页 |
5.1 生死观教育需融入哲学思维方式 | 第38-40页 |
5.1.1 唯物辩证地看待生死相关问题 | 第38-39页 |
5.1.2 生死更替是一个自然过程和普遍规律 | 第39页 |
5.1.3 生死矛盾鞭策人们不断奋斗 | 第39-40页 |
5.2 生死观教育需融入爱的教育 | 第40-41页 |
5.2.1 欣赏生命之美增强人们爱生命的能力 | 第40-41页 |
5.2.2 欣赏生命之苦激发人们爱生命的能力 | 第41页 |
5.3 生死观教育需转变避讳死亡的传统 | 第41-44页 |
5.3.1 在学校教育中重视死亡问题 | 第42-43页 |
5.3.2 在生活中重视死亡问题 | 第43-44页 |
5.4 生死观教育需加强道德责任教育 | 第44-47页 |
5.4.1 集体主义道德责任感:集体是个体生命发展的基础 | 第44-45页 |
5.4.2 个体生命责任意识:道德责任教育的重心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