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2.1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4-16页 |
2 企业中生代员工概述及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6-36页 |
2.1 企业中生代员工的定义及特征 | 第16-18页 |
2.1.1 企业中生代员工 | 第16页 |
2.1.2 企业中生代员工的特征 | 第16-18页 |
2.2 工作特征 | 第18-26页 |
2.2.1 工作特征的定义和及结构维度 | 第18-20页 |
2.2.2 工作特征的相关理论 | 第20-23页 |
2.2.3 工作特征的测量 | 第23-24页 |
2.2.4 工作特征和其他变量的研究 | 第24-26页 |
2.3 心理契约 | 第26-29页 |
2.3.1 心理契约的定义 | 第26-27页 |
2.3.2 心理契约的维度与测量 | 第27-29页 |
2.3.3 心理契约和其他变量的研究 | 第29页 |
2.4 工作倦怠 | 第29-36页 |
2.4.1 工作倦怠的定义 | 第29-30页 |
2.4.2 工作倦怠的维度及测量 | 第30-32页 |
2.4.3 工作倦怠和其他变量的研究 | 第32-36页 |
3 理论框架及研究假设 | 第36-42页 |
3.1 研究理论模型 | 第36页 |
3.2 工作特征、心理契约和工作倦怠之间的关系 | 第36-39页 |
3.2.1 工作特征与工作倦怠的假设 | 第37页 |
3.2.2 工作特征与心理契约的假设 | 第37-38页 |
3.2.3 心理契约的中介作用 | 第38-39页 |
3.3 不同维度下工作特征与工作倦怠之间的关系 | 第39-42页 |
4 研究方案 | 第42-50页 |
4.1 研究工具及问卷设计 | 第42-43页 |
4.1.1 工作特征量表 | 第42页 |
4.1.2 心理契约量表 | 第42页 |
4.1.3 工作倦怠量表 | 第42-43页 |
4.2 测量量表预测试 | 第43-49页 |
4.2.1 预测试的数据收集 | 第43页 |
4.2.2 预测试量表信度检验 | 第43-44页 |
4.2.3 预测试量表效度检验 | 第44-49页 |
4.3 样本来源及数据收集方式 | 第49-50页 |
5 数据分析与讨论 | 第50-73页 |
5.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0-52页 |
5.2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52-61页 |
5.2.1 量表的信度检验 | 第52-54页 |
5.2.2 量表的效度检验 | 第54-61页 |
5.3 工作特征、心理契约和工作倦怠的相关分析 | 第61-63页 |
5.4 工作特征、心理契约和工作倦怠的回归分析 | 第63-71页 |
5.4.1 工作特征与工作倦怠的回归分析 | 第63-64页 |
5.4.2 工作特征与心理契约的回归分析 | 第64-65页 |
5.4.3 心理契约中介作用的回归分析 | 第65-66页 |
5.4.4 不同维度下的工作特征与工作倦怠之间的关系 | 第66-71页 |
5.5 研究假设检验结果 | 第71-73页 |
6 研究结论分析及建议 | 第73-80页 |
6.1 研究结论及讨论 | 第73-75页 |
6.1.1 工作特征与工作倦怠的关系 | 第73-75页 |
6.1.2 工作特征与心理契约的关系 | 第75页 |
6.1.3 心理契约的中介作用 | 第75页 |
6.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75-76页 |
6.3 对管理实践的启示和建议 | 第76-78页 |
6.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第78-80页 |
6.4.1 研究局限 | 第78页 |
6.4.2 研究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附录A 中生代企业员工工作特征、心理契约、工作倦怠关系研究调查问卷 | 第83-87页 |
附录B 论文中出现的英文缩写对照 | 第87-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