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二、本课题相关的理论研究状况 | 第10-11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利用洛阳文化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价值 | 第13-18页 |
第一节 利用洛阳文化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理论依据 | 第13-14页 |
一、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理论 | 第13页 |
二、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理论 | 第13-14页 |
三、教育影响与学生的关系理论 | 第14页 |
四、“大语文教育”观 | 第14页 |
第二节 利用洛阳文化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现实价值 | 第14-18页 |
一、扩宽语文学习空间,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 第14-15页 |
二、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 第15-16页 |
三、顺应国家课程改革要求,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 第16页 |
四、传承地方文化,培养学生乡土情怀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利用洛阳文化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资源分类 | 第18-28页 |
第一节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语文课程资源 | 第18-21页 |
一、古代都城遗址 | 第18-19页 |
二、世界文化遗产 | 第19页 |
三、佛教文化 | 第19-20页 |
四、礼乐文化 | 第20-21页 |
第二节 体现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语文课程资源 | 第21-24页 |
一、河洛大鼓 | 第21-22页 |
二、洛阳街道名称 | 第22页 |
三、洛阳牡丹 | 第22-23页 |
四、洛阳水席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语文课程资源 | 第24-28页 |
一、千唐志斋 | 第24-25页 |
二、唐诗 | 第25-26页 |
三、唐三彩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利用洛阳文化建设语文校本课程的构想 | 第28-38页 |
第一节 语文课程资源的特征 | 第28-31页 |
一、整体性特征 | 第28-29页 |
二、人文性特征 | 第29页 |
三、丰富多样性特征 | 第29-30页 |
四、体验性特征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利用洛阳文化建设语文校本课程的原则 | 第31-33页 |
一、体现语文本色 | 第31-32页 |
二、把握经济性 | 第32页 |
三、着眼实际,立足学生 | 第32-33页 |
四、多元主体,重点开发 | 第33页 |
第三节 利用洛阳文化建设语文校本课程的方法 | 第33-38页 |
一、多课程形式结合法 | 第34页 |
二、情境体验法 | 第34-35页 |
三、文本的互文性解读法 | 第35-36页 |
四、多媒体资源互动法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利用洛阳文化建设语文校本课程的尝试 | 第38-50页 |
第一节 洛阳文化资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 | 第38-42页 |
一、在课内阅读教学中的利用 | 第38-40页 |
二、在课外阅读教学中的利用 | 第40-42页 |
第二节 洛阳文化资源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 第42-45页 |
一、利用洛阳文化资源进行作文训练 | 第42-43页 |
二、置身情境现场教学 | 第43-45页 |
第三节 洛阳文化资源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运用 | 第45页 |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 | 第45-47页 |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 第47-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一 试题节选 | 第53-54页 |
附录二 阅读专题:“帝都牡丹花繁盛”阅读材料 | 第54-55页 |
附录三 洛阳之最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