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文献评述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1.4.2 比较研究法 | 第15页 |
1.4.3 案例研究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内涵 | 第16-21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6-18页 |
2.1.1 社区治理 | 第16页 |
2.1.2 现代选举 | 第16页 |
2.1.3 公推直选定义 | 第16-17页 |
2.1.4 公推直选程序 | 第17-18页 |
2.2 城市社区党组织公推直选的涵义 | 第18-21页 |
2.2.1 城市社区党组织公推直选理论与实践 | 第18页 |
2.2.2 城市社区党组织和镇党委公推直选制度差异分析 | 第18-21页 |
第3章 公推直选与新时期城市社区治理 | 第21-31页 |
3.1 新时期城市社区公推直选现状 | 第21-22页 |
3.1.1 个别社区试行阶段 | 第21页 |
3.1.2 多地区铺开试验阶段 | 第21-22页 |
3.1.3 大面积推广阶段 | 第22页 |
3.2 新时期城市社区治理的状况及弊端 | 第22-26页 |
3.2.1 规章制度及人事运用行政化 | 第24页 |
3.2.2 组织机构行政化 | 第24-25页 |
3.2.3 运作及考核体制行政化 | 第25页 |
3.2.4 城市社区党组织职能定位与工作缺陷分析 | 第25-26页 |
3.3 公推直选与城市社区治理的关系 | 第26-31页 |
3.3.1 公推直选是党内民主与社区建设相互交融 | 第26-27页 |
3.3.2 公推直选是加强城市社区治理的关键 | 第27-31页 |
第4章 城市社区党组织公推直选的实践操作及成果 | 第31-42页 |
4.1 城市社区党组织换届的历史进程分析 | 第31-33页 |
4.1.1 公推直选前社区党组织换届的一般形式 | 第31-32页 |
4.1.2 城市社区党组织公推直选的实践操作 | 第32-33页 |
4.2 城市社区党组织公推直选试点的对比分析 | 第33-38页 |
4.2.1 大连市锦虹社区模式 | 第33-35页 |
4.2.2 南京市留左社区模式 | 第35-37页 |
4.2.3 大连市和南京市城市社区党组织公推直选的差异分析 | 第37-38页 |
4.3 城市社区党组织推进公推直选的主要成果 | 第38-42页 |
4.3.1 带动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双轨并行 | 第38-39页 |
4.3.2 提升党组织领导执行力 | 第39-40页 |
4.3.3 加强党与群众的亲密度 | 第40页 |
4.3.4 从法理上巩固党执政根基 | 第40-42页 |
第5章 城市社区党组织公推直选存在的弊端及其成因 | 第42-45页 |
5.1 存在的弊端 | 第42-44页 |
5.1.1 对公推直选这一新生事物存在误解和抵触 | 第42页 |
5.1.2 未能科学规划公推直选程序 | 第42-43页 |
5.1.3 行政干扰色彩浓厚 | 第43-44页 |
5.2 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 第44-45页 |
5.2.1 改革动机多样化 | 第44页 |
5.2.2 人为因素影响 | 第44页 |
5.2.3 党管干部大背景制约 | 第44-45页 |
第6章 完善城市社区党组织公推直选的对策 | 第45-48页 |
6.1 提高政治认识和灌输民主意识 | 第45-46页 |
6.1.1 提高对公推直选的政治认识 | 第45页 |
6.1.2 灌输民主意识 | 第45-46页 |
6.2 程序科学理性化设置 | 第46-47页 |
6.2.1 因地制宜规划程序 | 第46页 |
6.2.2 坚持理性分析与科学设计程序相结合 | 第46-47页 |
6.3 上级合理放权与强化社区执行力 | 第47-48页 |
6.3.1 上级党委合理放权 | 第47页 |
6.3.2 强化社区党组织执行力 | 第47-48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51页 |
7.1 结论 | 第48页 |
7.2 展望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