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引言 | 第10-16页 |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 1.2.1 有关汉语译制影视片名的研究 | 第11-13页 |
| 1.2.2 有关维吾尔语译制影视片名的研究 | 第13-14页 |
| 1.2.3 研究综述总结 | 第14页 |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4-16页 |
| 2 相关定义及理论概述 | 第16-19页 |
| 2.1 译制影视相关定义 | 第16-17页 |
| 2.1.1 译制影视 | 第16页 |
| 2.1.2 维吾尔语译制影视 | 第16-17页 |
| 2.2 刘宓庆翻译方法论 | 第17-19页 |
| 3 维吾尔语译制影视片名语料库分析 | 第19-26页 |
| 3.1 维吾尔语译制影视片名语料库描述 | 第19-21页 |
| 3.2 基于语料库的维吾尔语译制影视片名分析 | 第21-26页 |
| 3.2.1 译制影视数量差异折射出的一些问题 | 第21-23页 |
| 3.2.2 从译制影视类型数量看历史文化背景 | 第23-24页 |
| 3.2.3 从豆瓣评分看片名语料库 | 第24-26页 |
| 4 影视片名的特点 | 第26-33页 |
| 4.1 汉语影视片名的特点 | 第26-28页 |
| 4.1.1 多用两字和四字片名 | 第26-27页 |
| 4.1.2 多用“之”、“的”、“大”、“小”等字 | 第27-28页 |
| 4.1.3 谓词结构片名居多 | 第28页 |
| 4.2 维吾尔语译制影视片名的特点 | 第28-30页 |
| 4.2.1 多用单个词或词组表达 | 第29页 |
| 4.2.2 受原片名干扰小 | 第29-30页 |
| 4.3 维吾尔语译制片名的翻译特点 | 第30-33页 |
| 4.3.1 国产片名的翻译特点 | 第30-31页 |
| 4.3.2 国外片名的翻译特点 | 第31-33页 |
| 5 影视片名的功能与翻译原则 | 第33-39页 |
| 5.1 影视片名的功能 | 第33-34页 |
| 5.1.1 信息传递功能 | 第33页 |
| 5.1.2 文化传播功能 | 第33-34页 |
| 5.1.3 商业价值功能 | 第34页 |
| 5.2 影视片名的翻译原则 | 第34-39页 |
| 5.2.1 信息忠实原则 | 第35页 |
| 5.2.2 文化传播原则 | 第35-36页 |
| 5.2.3 审美艺术原则 | 第36-37页 |
| 5.2.4 商业价值原则 | 第37-39页 |
| 6 维吾尔语译制影视片名的翻译方法 | 第39-50页 |
| 6.1 完全对应型片名的翻译 | 第39-40页 |
| 6.2 不完全对应型片名的翻译 | 第40-47页 |
| 6.2.1 转换 | 第41-43页 |
| 6.2.2 还原 | 第43-44页 |
| 6.2.3 引申 | 第44-45页 |
| 6.2.4 替代 | 第45-46页 |
| 6.2.5 增补、省略 | 第46-47页 |
| 6.3 无对应型片名的翻译 | 第47-50页 |
| 6.3.1 移植 | 第47-48页 |
| 6.3.2 重构 | 第48-50页 |
| 7 维吾尔语译制影视片名翻译问题与对策 | 第50-54页 |
| 7.1 翻译存在的问题 | 第50-52页 |
| 7.1.1 多片一名 | 第50页 |
| 7.1.2 一片多名 | 第50-51页 |
| 7.1.3 不恰当的漏译 | 第51-52页 |
| 7.2 翻译问题的应对方法 | 第52-54页 |
| 7.2.1 恰当把握和运用片名翻译原则和方法 | 第52页 |
| 7.2.2 提升译者的翻译素养 | 第52-53页 |
| 7.2.3 影视翻译与高校产学研结合 | 第53-54页 |
| 结语 | 第54-56页 |
| 附录 | 第56-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78页 |
| 维译汉文本:《命运之槛》译文 | 第78-86页 |
| 附录 | 第86-97页 |
| 后记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