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民营企业风险应对能力研究 | 第12-14页 |
1.2.2 能力成熟度模型研究 | 第14-15页 |
1.2.3 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第16-19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9-32页 |
2.1 成熟度模型理论 | 第19-23页 |
2.1.1 成熟度模型的定义 | 第19-20页 |
2.1.2 几种成熟度模型的介绍 | 第20-21页 |
2.1.3 成熟度模型的作用及应用 | 第21-22页 |
2.1.4 本文对成熟度模型的观点 | 第22-23页 |
2.2 PPP模式内涵及项目的风险分析 | 第23-30页 |
2.2.1 PPP模式的概念和特点 | 第23-25页 |
2.2.2 PPP项目的结构和运作流程 | 第25-27页 |
2.2.3 PPP项目风险的特征 | 第27-30页 |
2.3 民营企业风险应对能力成熟度模型 | 第30-31页 |
2.3.1 民营企业风险应对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概念 | 第30页 |
2.3.2 民营企业风险应对能力成熟度模型的特点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民营企业风险应对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构建 | 第32-47页 |
3.1 能力成熟度模型(CMM)应用于民营企业风险应对能力的适用性分析 | 第32-33页 |
3.1.1 CMM的特性 | 第32页 |
3.1.2 民营企业风险应对能力应用CMM的适用性 | 第32-33页 |
3.2 基于CMM的民营企业风险应对能力的等级划分 | 第33-35页 |
3.3 民营企业风险应对能力成熟度模型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5-43页 |
3.3.1 CMM指标体系设置原则 | 第35页 |
3.3.2 CMM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 第35-43页 |
3.4 基于粗糙集理论指标体系的优化 | 第43-46页 |
3.4.1 粗糙集与知识约简 | 第43-44页 |
3.4.2 指标体系优化步骤 | 第44-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民营企业风险应对能力评价模型的测评方法 | 第47-55页 |
4.1 常用的几种评价方法的介绍 | 第47-48页 |
4.2 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的适用性分析 | 第48-49页 |
4.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步骤 | 第49-54页 |
4.3.1 评价指标集 | 第49-50页 |
4.3.2 模糊评判矩阵的确定 | 第50页 |
4.3.3 权重计算及权重集的确定 | 第50-52页 |
4.3.4 确定模糊评价的向量的及计算模糊综合评价值 | 第52-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第55-69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55页 |
5.2 民营企业简介 | 第55-57页 |
5.3 民营企业风险应对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应用 | 第57-66页 |
5.3.1 评价指标集 | 第57-58页 |
5.3.2 模糊评判矩阵的建立 | 第58-59页 |
5.3.3 权重计算 | 第59-62页 |
5.3.4 测评结果计算 | 第62-66页 |
5.4 改善民营企业风险应对能力的相应措施 | 第66-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结论 | 第69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69-71页 |
6.2.1 本文研究的不足 | 第69-70页 |
6.2.2 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附录A | 第75-78页 |
附录B | 第78-79页 |
附录C | 第79-8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