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1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页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9-11页 |
第2章 现代心理学与西方音乐哲学的学科渊源 | 第11-27页 |
2.1 现代心理学的历史语境 | 第11-18页 |
2.1.1 学科辞源 | 第11页 |
2.1.2 现代心理学的产生 | 第11-12页 |
2.1.3 学科特征 | 第12-13页 |
2.1.4 历史发展 | 第13-16页 |
2.1.5 未来趋势 | 第16-18页 |
2.2 西方音乐哲学的学科渊源 | 第18-27页 |
2.2.1 学科辞源 | 第18页 |
2.2.2 学科概要 | 第18-19页 |
2.2.3 音乐哲学与音乐美学 | 第19-21页 |
2.2.4 历史发展 | 第21-27页 |
第3章 现代心理学向西方音乐哲学的渗透 | 第27-35页 |
3.1 现代心理学与西方音乐哲学的交织 | 第27-28页 |
3.1.1 现代心理学的哲学渊源 | 第27-28页 |
3.1.2 西方音乐哲学中的心理学研究 | 第28页 |
3.2 格式塔心理学 | 第28-30页 |
3.2.1 定义 | 第28页 |
3.2.2 主要理论 | 第28-30页 |
3.3 精神分析学 | 第30-32页 |
3.3.1 定义 | 第30-31页 |
3.3.2 主要理论 | 第31-32页 |
3.4 当代情感心理学 | 第32-35页 |
3.4.1 定义 | 第32页 |
3.4.2 主要理论 | 第32-35页 |
第4章“音乐本质”多层性的研究 | 第35-54页 |
4.1“音乐”及“音乐本质”的研究 | 第35-40页 |
4.1.1“音乐”概述 | 第35-38页 |
4.1.2“音乐本质”概述 | 第38-40页 |
4.2 音乐本质的多层性 | 第40-54页 |
4.2.1 产生本源的深层性 | 第41-43页 |
4.2.2 音乐结构的双重性 | 第43-47页 |
4.2.3 音乐接受的双向性 | 第47-50页 |
4.2.4 音乐内涵的多样性 | 第50-54页 |
第5章“音乐本质”研究中的视域融合 | 第54-71页 |
5.1 产生本源的深层性——无意识理论 | 第54-57页 |
5.1.1 无意识理论内容 | 第54-55页 |
5.1.2 产生本源深层性与无意识理论的关联 | 第55-57页 |
5.1.3 小结 | 第57页 |
5.2 音乐结构的双重性——格式塔心理学与深浅层知觉理论 | 第57-61页 |
5.2.1 格式塔心理学与深浅层知觉理论内容 | 第57-58页 |
5.2.2 音乐双重结构与格式塔心理学的关联 | 第58-60页 |
5.2.3 音乐双重结构与深浅层知觉理论的关联 | 第60页 |
5.2.4 小结 | 第60-61页 |
5.3 音乐接受的双向性——心理能量论与情感理论 | 第61-64页 |
5.3.1 心理能量论与情感理论内容 | 第61-62页 |
5.3.2 音乐接受双向性与心理能量论的关联 | 第62-64页 |
5.3.3 音乐接受双向性与情感理论的关联 | 第64页 |
5.3.4 小结 | 第64页 |
5.4 音乐内涵的多样性——“期待”与“风格”理论 | 第64-71页 |
5.4.1 期待”与“风格”理论内容 | 第64-67页 |
5.4.2 音乐内涵的表现性与“偏离”、“期待”理论的关联 | 第67-69页 |
5.4.3 音乐内涵的发展性与音乐风格发展的关联 | 第69页 |
5.4.4 音乐内涵的不确定性与“偏离”理论的关联 | 第69页 |
5.4.5 小结 | 第69-71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1-75页 |
6.1 现代心理学和西方音乐哲学视域融合的意义 | 第71-73页 |
6.1.1 跨学科发展的新路径 | 第71页 |
6.1.2 学科间“网脉”发展 | 第71-72页 |
6.1.3 有的放矢地研究音乐本质 | 第72页 |
6.1.4 更好地理解音乐 | 第72-73页 |
6.2 现代心理学和西方音乐哲学交叉研究的贡献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