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11-31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11-15页 |
(一)理论依据: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11-12页 |
(二)政策指导:落实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的政策需要 | 第12-14页 |
(三)实践基础: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现实要求 | 第14-1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5-20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5-17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7-20页 |
三、核心概念解读 | 第20-22页 |
(一)高校招生制度 | 第20页 |
(二)教师专业素质 | 第20-21页 |
(三)职前教师培养模式 | 第21-22页 |
(四)综合培养,有所侧重 | 第22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22-28页 |
(一)关于高考文理是否分科的相关研究 | 第22-24页 |
(二)国外学者关于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 | 第24-25页 |
(三)国内学者关于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 | 第25-26页 |
(四)关于高考制度改革与大学专业教育的关系研究 | 第26-27页 |
(五)关于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与提升教师培养质量的关系研究 | 第27-28页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8-31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8-31页 |
第二部分 我国高等院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主要历程 | 第31-35页 |
一、清末至中华民国时期(1901—1949) | 第31页 |
二、新中国建立至“文革”时期(1949—1976) | 第31-32页 |
三、恢复高考后至新课程改革期间(1977—2001) | 第32页 |
四、新课程改革至“十二五”期间(2001—2014) | 第32-33页 |
五、高考不分文理改革试点(2014 年以来) | 第33-35页 |
第三部分 国内外教师职前培养模式改革概况 | 第35-47页 |
一、国外教师职前培养模式改革简介 | 第35-39页 |
(一)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模式 | 第35-36页 |
(二)英国的校本培训模式 | 第36-37页 |
(三)法国的教师培训学院模式 | 第37页 |
(四)日本的开放型教师培养模式 | 第37-38页 |
(五)印度的连续性和整合性模式 | 第38-39页 |
二、国内教师职前培养模式改革简介 | 第39-42页 |
(一)四川师范大学的“2+2”模式 | 第40页 |
(二)沈阳师范大学的“2+1+1”模式 | 第40-41页 |
(三)华中师范大学的“3+1”模式 | 第41-42页 |
(四)北京师范大学的“4+X”模式 | 第42页 |
三、高考不分文理试点省市的教师培养模式改革 | 第42-47页 |
(一)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 | 第42-44页 |
(二)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 | 第44-47页 |
第四部分 高考不分文理试点下的职前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方案选择 | 第47-63页 |
一、“综合培养,有所侧重”的指导思想 | 第47-50页 |
(一)高校招生“不分文理”与大学专业教育的关系分析 | 第47-48页 |
(二)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与提升职前教师培养质量的关系分析 | 第48-49页 |
(三)“综合培养,有所侧重”的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质构成 | 第49-50页 |
二、“综合培养,有所侧重”的方案选择 | 第50-57页 |
(一)大类招生,分流培养:“1+2+1”模式 | 第50-52页 |
(二)定向招生,委托培养:“3+1”模式 | 第52-54页 |
(三)强化通识,综合培养:“2+1+1”模式 | 第54-56页 |
(四)教育硕士,提升培养:“4+2”模式 | 第56-57页 |
三、“综合培养,有所侧重”的政策支持 | 第57-63页 |
(一)出台教师教育机构鉴定政策 | 第58页 |
(二)实施师范专业办学认证标准 | 第58-59页 |
(三)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 第59-60页 |
(四)强化教师资格证书考试 | 第60-61页 |
(五)加强中学教师招聘考试 | 第61-63页 |
第五部分 教师教育机构提升中学教师职前培养质量的建议 | 第63-71页 |
一、提高师范生源质量是提高职前教师培养质量的前提基础 | 第63-64页 |
二、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职前教师培养质量的根本动力 | 第64页 |
三、优化课程计划实施是提高职前教师培养质量的核心内容 | 第64-66页 |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职前教师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 | 第66-67页 |
五、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是提高职前教师培养质量的保障条件 | 第67-68页 |
六、实行校地共建联盟是提高职前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机制 | 第68-71页 |
第六部分 结语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