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紧凑涡轮过渡段关键参数影响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涡轮过渡段概述 | 第12-13页 |
1.3 涡轮过渡段相关参数 | 第13-14页 |
1.4 流动性质与影响因素 | 第14-15页 |
1.5 几何因素的影响 | 第15-20页 |
1.5.1 关键参数 | 第15-17页 |
1.5.2 叶顶间隙 | 第17-19页 |
1.5.3 支板 | 第19-20页 |
1.6 流动条件的影响 | 第20-22页 |
1.6.1 尾迹 | 第20-21页 |
1.6.2 旋流 | 第21页 |
1.6.3 气流角 | 第21-22页 |
1.7 过渡段流动改进方法 | 第22-25页 |
1.7.1 流动控制 | 第22-24页 |
1.7.2 一体化理念 | 第24-25页 |
1.8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1.9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6-29页 |
第二章 数值计算方法 | 第29-41页 |
2.1 流动控制方程组 | 第29-31页 |
2.2 湍流模型讨论 | 第31-34页 |
2.3 数值计算方法校核 | 第34-39页 |
2.3.1 计算网格数量的确定 | 第34-38页 |
2.3.2 计算湍流模型的选取 | 第38-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实验设备与实验方法 | 第41-53页 |
3.1 涡轮过渡段实验台 | 第41-43页 |
3.1.1 总体结构 | 第41页 |
3.1.2 实验段 | 第41-43页 |
3.1.3 测量方案 | 第43页 |
3.2 实验测量设备 | 第43-50页 |
3.2.1 皮托管与三孔探针 | 第43-47页 |
3.2.2 气压计和温度计 | 第47页 |
3.2.3 控制器-驱动器-位移机构 | 第47-49页 |
3.2.4 数据采集系统 | 第49-50页 |
3.3 实验数据处理 | 第50-52页 |
3.3.1 总压系数 | 第50-51页 |
3.3.2 静压系数 | 第51页 |
3.3.3 流向涡系数 | 第51-52页 |
3.3.4 过渡段性能评估 | 第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超紧凑涡轮过渡段关键参数影响分析 | 第53-75页 |
4.1 "超紧凑"的界定 | 第53-55页 |
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5-70页 |
4.2.1 ITD0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5-60页 |
4.2.2 ITD1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0-65页 |
4.2.3 ITD2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5-70页 |
4.3 关键参数的影响分析 | 第70-7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超紧凑涡轮过渡段内部流动机理分析 | 第75-95页 |
5.1 考虑低压涡轮导向器 | 第76-83页 |
5.1.1 内部流动机理分析 | 第76-81页 |
5.1.2 进出口截面分析 | 第81-83页 |
5.2 进一步考虑过渡段内部支板 | 第83-92页 |
5.2.1 内部流动机理分析 | 第84-90页 |
5.2.2 进出口截面分析 | 第90-92页 |
5.3 流动损失对比分析 | 第92-9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5-99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95-9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96-99页 |
附录 | 第99-105页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11-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作者简历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