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儒林外史》中“将”的用法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7-10页
绪论第10-18页
 (一) 选题缘由与选题意义第10-12页
  1. 选题缘由第10-11页
  2. 选题意义第11-12页
 (二) 研究概况第12-14页
  1. 对介词"将"的研究第12-13页
  2. 对助词"将"的研究第13页
  3. 对连词"将"的研究第13页
  4. 对副词"将"的研究第13-14页
  5. 对形容词"将"的研究第14页
  6. 对名词"将"的研究第14页
  7. 对《儒林外史》中"将"的研究第14页
 (三) 研究方法第14-15页
 (四) 理论背景第15-16页
  1. 语法化理论第15-16页
  2. 认知语言学理论第16页
 (五) 语料来源第16-17页
  1. "将"、"把"的语料第16-17页
  2. 其他语料第17页
 (六) 主要解决的问题第17-18页
一、"将"为语素第18-32页
 (一) "将"为名词性语素第19-23页
  1. 组成名词"将相"第19-20页
  2. 组成名词"将官"第20页
  3. 组成名词"将令"第20页
  4. 组成名词"将军"第20页
  5. 组成名词"参将"第20-21页
  6. 组成名词"将士"第21页
  7. 组成惯用语"虾兵蟹将"第21页
  8. 组成名词"将帅"第21-22页
  9. 组成名词"飞将"、"飞将军"第22页
  10. 组成名词"名将"第22页
  11. 组成名词"大将军"第22页
  12. 组成名将"副将军"第22-23页
 (二) "将"为副词性语素第23-28页
  1. 组成"将近"第23-25页
  2. 组成词语"将次"第25页
  3. 组成词语"将来"第25-28页
 (三) "将"作动词性语素第28-30页
  1. 组成"将就"第28-30页
  2. 组成"不将"第30页
 (四) 小结第30-32页
二、"将"作实词第32-39页
 (一) "将"作名词第32-33页
  1. 《儒林外史》之前的名词"将"第32-33页
  2. 《儒林外史》中的名词"将"第33页
 (二) "将"作动词第33-37页
  1. 《儒林外史》之前的动词"将"第34-35页
  2. 《儒林外史》中的动词"将"第35-37页
 (三) 小结第37-39页
三、"将"为虚词第39-64页
 (一) "将"作副词第39-43页
  1. "将要"义第40-41页
  2. "差不多"义第41-42页
  3. "打算"义第42-43页
 (二) "将"作介词第43-57页
  1. 引介行为动作进行的方位或处所第43-44页
  2. 引介工具、材料、凭借第44-45页
  3. 引进动作支配的对象第45-57页
 (三) "将"作助词第57-62页
  1. 表示动作完成或获得结果第59-60页
  2. 表示动向第60-61页
  3. 表示动态第61-62页
 (四) 小结第62-64页
四、《儒林外史》"将"的语法化程度第64-78页
 (一) "将"的语法化历程第65-71页
  1. 《儒林外史》之前"将"的语法化第65-71页
 (二) 《儒林外史》中"将"的语法化地位第71-73页
  1. 《儒林外史》中副词"将"的语法化地位第71-72页
  2. 《儒林外史》中介词"将"的语法化地位第72-73页
  3. 《儒林外史》中助词"将"的语法化地位第73页
 (三) "将"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第73-75页
  1. 语义条件第73-74页
  2. 句法环境第74页
  3. 重新分析第74-75页
  4. 隐喻第75页
 (四) "将"语法化体现出的语法化原则第75-77页
 (五) 小结第77-78页
结语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4页
附录第84-11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2-113页
致谢第113-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代汉语指名性状语研究
下一篇:浙江金华市孝顺镇方言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