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1.3 文献回顾 | 第13-16页 |
1.3.1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文献回顾 | 第13-15页 |
1.3.2 风险管理的文献回顾 | 第15页 |
1.3.3 审计风险的文献回顾 | 第15-16页 |
1.4 技术路线图及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1 技术路线图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简述 | 第18-26页 |
2.1 相关概念简述 | 第18-23页 |
2.1.1 风险管理 | 第18页 |
2.1.2 建设工程 | 第18-20页 |
2.1.3 建设工程审计 | 第20-22页 |
2.1.4 跟踪审计 | 第22页 |
2.1.5 高校内部审计 | 第22-23页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3-25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 第23-24页 |
2.2.2 博弈论概述 | 第24页 |
2.2.3 风险管理评估矩阵理论概述 | 第24页 |
2.2.4 数学模糊综合评价概述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高校建设工程跟踪审计现状分析与风控环节 | 第26-46页 |
3.1 高校建设工程跟踪审计现状 | 第26-28页 |
3.2 高校建设工程跟踪审计的工程风险管控环节 | 第28-31页 |
3.2.1 决策阶段审计 | 第28-29页 |
3.2.2 设计阶段审计 | 第29页 |
3.2.3 招投标阶段审计 | 第29页 |
3.2.4 施工阶段审计 | 第29-30页 |
3.2.5 竣工结算审计 | 第30页 |
3.2.6 建立高校建设工程跟踪审计风险识别表 | 第30-31页 |
3.3 高校建设工程跟踪审计风险的特点与表现 | 第31-33页 |
3.4 高校建设工程跟踪审计风险识别 | 第33-38页 |
3.4.1 内在风险 | 第33-35页 |
3.4.2 外在风险 | 第35-38页 |
3.5 建立高校建设工程跟踪审计风险评价体系及风险综合评价矩阵 | 第38-40页 |
3.5.1 建立高校建设工程跟踪审计风险评价体系 | 第38-39页 |
3.5.2 建立高校建设工程跟踪审计风险综合评价表 | 第39-40页 |
3.6 高校跟踪审计中内部审计部门与社会审计单位的博弈 | 第40-44页 |
3.6.1 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40-41页 |
3.6.2 模型的建立 | 第41页 |
3.6.3 模型的求解 | 第41-43页 |
3.6.4 模型的结论及意义 | 第43-4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A高校工程跟踪审计的审计风险分析 | 第46-62页 |
4.1 A高校建设工程跟踪审计的情况分析 | 第46-47页 |
4.2 A高校建设工程跟踪审计具体案例分析 | 第47-51页 |
4.2.1 A高校建设工程跟踪审计流程存在的风险 | 第48页 |
4.2.2 工程概况 | 第48-49页 |
4.2.3 A高校跟踪审计实施步骤 | 第49-51页 |
4.3 A高校建设工程跟踪审计风险识别 | 第51-52页 |
4.4 建立A高校建设工程跟踪审计风险评估 | 第52-60页 |
4.4.1 确立需要评价的因素集合 | 第52页 |
4.4.2 汇总审计风险因素调查汇总表 | 第52-53页 |
4.4.3 确定权重 | 第53-56页 |
4.4.4 单个风险因素评价 | 第56-58页 |
4.4.5 汇总单个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管控策略 | 第58-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风险缓解策略及展望 | 第62-64页 |
5.1 风险缓解策略 | 第62-63页 |
5.1.1 努力建设高校工程审计队伍 | 第62页 |
5.1.2 加强外部跟踪审计单位管理 | 第62页 |
5.1.3 建立健全高校建设工程相关内控制度 | 第62-63页 |
5.1.4 建立高校跟踪审计效益追踪机制 | 第63页 |
5.2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附录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