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判决可接受性的法理思考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司法判决可接受性的基本内涵 | 第9-25页 |
一、司法判决可接受性的概念界定 | 第9-15页 |
(一) 司法判决 | 第9-10页 |
(二) 可接受性 | 第10-12页 |
(三) 司法判决可接受性 | 第12-15页 |
二、司法判决可接受性的主体性考察 | 第15-20页 |
(一) 理想受众:法律职业共同体 | 第15-17页 |
(二) 直接受众:当事人 | 第17-18页 |
(三) 潜在受众:社会公众 | 第18-20页 |
三、司法判决可接受性的客体性考察 | 第20-25页 |
(一) 唯一正解:司法判决的伪命题 | 第20-21页 |
(二) 司法共识:司法判决的逻辑起点 | 第21-23页 |
(三) 案结事了:司法判决的实践终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司法判决可接受性的理论基础 | 第25-39页 |
一、司法判决可接受性的法哲学基础 | 第25-30页 |
(一) 权威维度向社会维度的转变 | 第25-27页 |
(二) 个人在法哲学领域中的彰显 | 第27-28页 |
(三) 立法司法与个人的关系演进 | 第28-30页 |
二、司法判决可接受性的新修辞学基础 | 第30-34页 |
(一) 判决正当性标准由理性转向可接受性 | 第30-32页 |
(二) 听众理论对司法判决可接受性的促进 | 第32-33页 |
(三) 修辞论证理论对提高可接受性的努力 | 第33-34页 |
三、司法判决可接受性的理论支援 | 第34-39页 |
(一) 审判理念:实用主义审判 | 第35-36页 |
(二) 推理模式:后果主义推理 | 第36-37页 |
(三) 价值取向:价值多元主义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司法判决可接受性的实现路径 | 第39-52页 |
一、实体向度下司法判决向可接受性的趋近 | 第39-43页 |
(一) 判决事实可接受性的提升 | 第39-41页 |
(二) 判决理由可接受性的提升 | 第41-42页 |
(三) 判决论证可接受性的提升 | 第42-43页 |
二、程序向度下司法判决向可接受性的趋近 | 第43-47页 |
(一) 审判过程的“听”“说”转换 | 第43-45页 |
(二) 建立司法公开和受众监督机制 | 第45-46页 |
(三) 强化司法判决结果的程序说理 | 第46-47页 |
三、民意向度下司法判决向可接受性的趋近 | 第47-52页 |
(一) 认同抑或拒斥民意?——司法审判的两难选择 | 第47-49页 |
(二) “乌合之众”分析视角下民意的理性与非理性 | 第49-50页 |
(三) “司法民主化”框架下判决对民意的理性认同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