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中国法制史论文

中国古代法官与民众关系探析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绪论第7-11页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第7页
 二、研究文献综述第7-9页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第9-11页
  (一)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第9页
  (二)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第9-10页
  (三) 本题目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第10-11页
第一章 古代法官与民众关系的理论分析第11-23页
 一、古代“法官”、“民众”的概念第11-16页
  (一) 古代“民众”第11-13页
  (二) 古代“民众”第13-16页
 二、研究“法官与民众关系”的意义第16-18页
  (一) 提升民众对法官的信任感第17页
  (二) 提升民众对判决的认同感第17-18页
 三、不同理论视角下法官与民众关系第18-20页
  (一) 法官职业化视角下的法民关系第18-19页
  (二) 法官民众化视角下的法民关系第19-20页
 四、法官与民众关系的影响因素第20-22页
  (一) 民众的法治意识第20页
  (二) 法官的个人品德第20页
  (三) 法治的运行环境第20-22页
 小结第22-23页
第二章 中国古代法官与民众关系的实践分析第23-35页
 一、古代法官与民众关系构建的指导思想第23-25页
  (一) 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第23-24页
  (二) 古代“民本”思想的影响第24-25页
 二、古代法官与民众关系的表现第25-28页
  (一) “青天”判案下的法民关系第25-27页
  (二) “酷吏”判案下的法民关系第27-28页
 三、古代法官与民众关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第28-30页
  (一) 特点第28-29页
  (二) 影响因素第29-30页
 四、古代法官与民众关系原因分析第30-34页
  (一) 古代法官与民众间的一致性第30-32页
  (二) 古代法官与民众间的矛盾性第32-34页
 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对构建现代法官与民众良性关系的借鉴第35-44页
 一、注重法官与民众价值观的统一第35-36页
 二、注重司法官个人素质的提升第36-39页
 三、去除法官行政化第39-40页
 四、完善民意表达机制第40-42页
 五、注重法官内在逻辑能力的培养第42-43页
 小结第43-44页
结语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9页
致谢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媒体在法治宣传教育中的运用
下一篇:司法判决可接受性的法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