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导论 | 第14-48页 |
一、问题缘起 | 第14-19页 |
(一) 时代浪潮:战略、使命与责任的强势驱动 | 第14-16页 |
(二) 实然迫求:大学生对社会生存与自我实现的能力需求 | 第16-17页 |
(三) 价值使然:现状思考中的价值追求与价值呈现 | 第17-19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19-27页 |
(一) 大学生 | 第19页 |
(二) 领导 | 第19-20页 |
(三) 领导力 | 第20-23页 |
(四) 大学生领导力 | 第23-25页 |
(五) 领导力开发 | 第25-26页 |
(六) 场域 | 第26-27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27-44页 |
(一) 国内针对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及培养研究 | 第27-37页 |
(二) 国外学者对领导力的相关研究 | 第37-42页 |
(三) 研究述评 | 第42-44页 |
四、研究设计 | 第44-48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44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44-46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46页 |
(四) 研究创新点 | 第46-48页 |
第一章 大学生领导力的意蕴解读 | 第48-70页 |
一、大学生能力与领导力的关系逻辑 | 第48-58页 |
(一) 能力、领导能力与领导力的关系澄清 | 第48-52页 |
(二) 大学生能力与大学生领导力的关系构建 | 第52-55页 |
(三) 大学生领导力的特性识别 | 第55-58页 |
二、大学生领导力的能本理念渗透 | 第58-70页 |
(一) 以能力为基点的大学生角色价值 | 第59-61页 |
(二) “能力本位”与“官本位”碰撞中的大学生领导力 | 第61-64页 |
(三) “能本管理”对大学生领导力开发的价值透视 | 第64-70页 |
第二章 大学生领导力开发的现状调查 | 第70-112页 |
一、大学生领导力水平调查的工具准备与实施 | 第70-87页 |
(一) 问卷项目的收集与分析 | 第70-80页 |
(二) 问卷的编制与预测 | 第80-86页 |
(三) 问卷的正式测试 | 第86-87页 |
二、大学生领导力水平的多维测度分析 | 第87-101页 |
(一) 大学生领导力水平的描述性分析 | 第87-90页 |
(二) 大学生领导力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 第90-99页 |
(三) 大学生领导力水平的相关分析 | 第99-101页 |
三、大学生领导力水平调查的特征归结与问题表征 | 第101-103页 |
(一) 领导力总体水平不高且各维度水平不均 | 第101页 |
(二) 领导力水平的特征变量的差异显著且具有不可控性 | 第101-102页 |
(三) 影响大学生领导力水平的因素较多 | 第102页 |
(四) 大学生领导力水平的影响因素具有场域特征 | 第102-103页 |
四、大学生领导力现状调查的问题归因 | 第103-106页 |
(一) 对大学生领导力认识的“模糊不清” | 第103-104页 |
(二) 大学生领导力开发的“一盘散沙” | 第104-105页 |
(三) 开发主体对场域资源挖掘的“力不从心” | 第105-106页 |
五、影响大学生领导力水平的场域因素分析 | 第106-112页 |
(一) 影响大学生领导力水平的心理场因素分析 | 第106-107页 |
(二) 影响大学生领导力水平的学校场域因素分析 | 第107-108页 |
(三) 影响大学生领导力水平的社会场域因素分析 | 第108-112页 |
第三章 大学生领导力多场域开发分析框架 | 第112-120页 |
一、“场——场域”的关系领悟 | 第112-113页 |
(一) “场”、“域”与“场域” | 第112-113页 |
(二) “场”界的不确定性与“场域”疆界的相对确定 | 第113页 |
二、多场域共存的关系必然 | 第113-115页 |
(一) 结构客观性与个体主观性的关系统一 | 第113-114页 |
(二) 心理场与物理场的共存关系 | 第114-115页 |
三、大学生领导力多场域开发的整合性思考 | 第115-120页 |
(一) 大学生领导力多场域开发的理论基调 | 第115-116页 |
(二) 大学生领导力多场域的位置关系及其开发结构 | 第116-120页 |
第四章 心理场:大学生领导力开发的内生境 | 第120-140页 |
一、心理场的逻辑规律 | 第120-125页 |
(一) 以知觉历程与身体影响为事实的生活空间 | 第120-123页 |
(二) 心理动力间的联动关系 | 第123-124页 |
(三) 心理生活空间的区域移动 | 第124-125页 |
二、心理场对大学生领导力开发的作用机理 | 第125-128页 |
(一) 经验累积:促认知型领导力的养成 | 第125-126页 |
(二) 动力移动:领导力养成的内在推动 | 第126-127页 |
(三) 目标引领:领导力发展的风向标 | 第127-128页 |
三、“关系资源——人格结构”:大学生领导力开发的心理场内容 | 第128-132页 |
(一) “人—心理环境—心理生活空间—领导力”的关系认知 | 第128-130页 |
(二) 动力流动过程中的人格魅力塑造 | 第130-132页 |
四、基于“场”逻辑的大学生领导力自我开发路径 | 第132-140页 |
(一) 领导力开发的自我觉悟 | 第133-135页 |
(二) 领导力发展的心理环境识别与建构 | 第135-136页 |
(三) 领导力发挥的气场张力诱发 | 第136-140页 |
第五章 学校场域:大学生领导力开发的主力场 | 第140-164页 |
一、学校“游戏”规则 | 第140-144页 |
(一) “游戏筹码”——以知识为基础的文化资本积累 | 第140-142页 |
(二) “游戏者关系”——国家、学校、教师与学生四主体关系网 | 第142-143页 |
(三) “游戏策略”——权力的“隐姓埋名” | 第143-144页 |
二、学校场域对大学生领导力开发的作用机理 | 第144-147页 |
(一) 促进学生能力式文化资本的积累 | 第144-145页 |
(二) 人际互动中的主体选择与构建 | 第145-146页 |
(三) 形成大学生领导力的惯习倾向 | 第146-147页 |
三、“课程——项目——人际”:大学生领导力“游戏内容”开发 | 第147-157页 |
(一) 领导力课程开发 | 第148-151页 |
(二) 基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领导力项目开发 | 第151-154页 |
(三) 基于学缘关系的人际关系开发 | 第154-157页 |
四、“多主体参与式”——大学生领导力学校场域开发的路径模式 | 第157-164页 |
(一) 国家参与:以政策导向进行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规划 | 第157-158页 |
(二) 学校参与:权力与资源统筹中的教育实践 | 第158-159页 |
(三) 教师参与:文化自觉中的教师领导力发展 | 第159-161页 |
(四) 学生参与:领导力发展中的主体性彰显 | 第161-164页 |
第六章 社会场域:大学生领导力开发的助力源 | 第164-180页 |
一、社会场域的逻辑和必然性 | 第164-167页 |
(一) 优胜劣汰的生存环境 | 第164-165页 |
(二) 力量较量中的资源争夺 | 第165-166页 |
(三) 人际交往生成社会资本 | 第166-167页 |
二、社会场域对大学生领导力开发的作用机理 | 第167-170页 |
(一) 策略生存——促进能力化生存走向 | 第167-168页 |
(二) 优势确立——在能力发展中维持优势地位 | 第168-169页 |
(三) 位置占据——关系互动中的角色思考 | 第169-170页 |
三、“价值观—资源—人际”:大学生领导力开发的社会场域内容 | 第170-176页 |
(一) 能力价值观的一以贯之 | 第171-172页 |
(二) 家庭、社区、社会组织的资源开发 | 第172-174页 |
(三) 社会人际关系开发 | 第174-176页 |
四、“个体—组织—社区”:大学生领导力开发的路径走向 | 第176-180页 |
(一) 个体推动——卓越人物的影响力辐射 | 第176-177页 |
(二) 组织推动——组织间的资源流动与通力合作 | 第177-178页 |
(三) 社区推动——以社区服务为突破口 | 第178-180页 |
第七章 大学生领导力多场域开发的保障机制 | 第180-200页 |
一、外围架构:文化生态环境保障 | 第180-186页 |
(一) 文化环境:营造场域学习文化 | 第180-182页 |
(二) 制度环境:规范相关开发主体的范围与职责 | 第182-184页 |
(三) “校际——组织”环境:资源的靶向性流动 | 第184-186页 |
二、内在激发:激励机制保障 | 第186-191页 |
(一) 自励机制 | 第186-188页 |
(二) 他励机制 | 第188-191页 |
三、过程协调:跟踪机制保障 | 第191-194页 |
(一) 联动反馈机制 | 第191-192页 |
(二) 利益相容机制 | 第192-194页 |
四、主体督导:多元评价机制保障 | 第194-200页 |
(一) 国家评价 | 第195页 |
(二) 社会评价 | 第195-196页 |
(三) 学校评价 | 第196-197页 |
(四) 教师评价 | 第197-198页 |
(五) 学生评价 | 第198-200页 |
结语 | 第200-204页 |
参考文献 | 第204-212页 |
附录 | 第212-218页 |
后记 | 第218-222页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第2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