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7页 |
导论 | 第17-43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7-23页 |
(一) 民办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 第17-18页 |
(二)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羁绊 | 第18-19页 |
(三) 政策研究已成为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 第19-21页 |
(四) 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滞后 | 第21-23页 |
二、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 第23-33页 |
(一) 关于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研究 | 第23-30页 |
(二) 关于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历史分期的研究 | 第30-32页 |
(三) 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 第32-33页 |
三、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 | 第33-34页 |
四、核心概念和研究阶段的界定 | 第34-38页 |
(一)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34-37页 |
(二) 研究阶段的界定 | 第37-38页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38-41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38-39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39-41页 |
六、研究价值 | 第41-43页 |
第一章 破冰引航: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滥觞与起步(1982-1993) | 第43-59页 |
一、滥觞与起步阶段的政策环境 | 第43-47页 |
(一) 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 | 第43-44页 |
(二) 邓小平对教育的战略思考 | 第44-46页 |
(三) 大众的高等教育需求被唤醒 | 第46-47页 |
(四) 民办高校的重新兴起 | 第47页 |
二、主要文本 | 第47-48页 |
三、改革开放初期的主要内容 | 第48-52页 |
(一) 明确社会力量办学的合法地位 | 第48-49页 |
(二) 将社会力量办学定位为国家办学的补充 | 第49-50页 |
(三) 关注社会力量办学的具体事项管理 | 第50-52页 |
四、主要特征 | 第52-55页 |
(一) 主要满足政策决策主体的利益诉求 | 第52-53页 |
(二) 实施规范性教育政策为主 | 第53-54页 |
(三) 政策形成受政策环境制约严重 | 第54-55页 |
五、早期教育政策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 第55-59页 |
(一) 形成早期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经济理性价值观 | 第55-56页 |
(二) 制约早期民办高等教育的成长 | 第56页 |
(三) 加强早期民办高等教育办学行为的规范 | 第56-59页 |
第二章 彷徨前行: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推进与发展(1993-1999) | 第59-73页 |
一、推进与发展阶段的政策环境 | 第59-63页 |
(一) 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深入 | 第60页 |
(二) 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 | 第60-62页 |
(三) 高等教育私营化的国际趋势 | 第62-63页 |
(四) 高等教育市场的不断扩大 | 第63页 |
二、主要文本 | 第63-64页 |
三、支持与限制态度并存的主要内容 | 第64-67页 |
(一) 强调和重申民办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办学补充的地位 | 第64-65页 |
(二) 明确国家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基本方针 | 第65-66页 |
(三) 推动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 | 第66-67页 |
(四) 坚持民办高校“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的办学宗旨 | 第67页 |
四、主要特征 | 第67-69页 |
(一) 开始关注政策执行主体的利益需求 | 第67-68页 |
(二) 政策内容结构中的矛盾突出 | 第68页 |
(三) “营利与非营利问题”开始成为影响政策制定的核心问题 | 第68-69页 |
五、主要影响 | 第69-73页 |
(一) 吸引更多社会力量投资参与民高等教育办学 | 第69-70页 |
(二) 限制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空间 | 第70页 |
(三) 导致民办高等教育营利性与非营利之争 | 第70-73页 |
第三章 有法可依: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拓展与延伸(1999-2010) | 第73-89页 |
一、拓展与延伸阶段的政策环境 | 第73-76页 |
(一) 市场经济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形成 | 第74页 |
(二) 政治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 | 第74-75页 |
(三) 高等教育供需矛盾突出 | 第75-76页 |
(四) 高等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 | 第76页 |
二、主要文本 | 第76-77页 |
三、引导规范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 第77-82页 |
(一) 以“合理回报”缓解合法性危机 | 第77-79页 |
(二) 提出“依法管理”的重要方针 | 第79页 |
(三) 重点关注产权问题 | 第79-80页 |
(四) 完善规范办学行为的具体措施 | 第80-82页 |
四、主要特征 | 第82-84页 |
(一) 平衡政策决策主体与执行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 | 第82页 |
(二) 加强政策内容的可行性与针对性 | 第82-83页 |
(三) 重视政策系统的系统性与规范性 | 第83-84页 |
五、主要影响 | 第84-89页 |
(一) 出现新的合法性诉求 | 第85-86页 |
(二) 初步建立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体系 | 第86-87页 |
(三) 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办学行为的规范管理 | 第87-89页 |
第四章 迈向治理: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调适与深化(2010至今) | 第89-109页 |
一、调适与深化阶段的政策环境 | 第89-95页 |
(一) 经济强国时代的来临 | 第90页 |
(二) 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机遇 | 第90-92页 |
(三) 依法治国与依法治教 | 第92-93页 |
(四) 私立高等教育的全球化扩张 | 第93-95页 |
二、主要文本 | 第95页 |
三、推进依法治教的主要内容 | 第95-99页 |
(一) 重新界定民办高等教育的地位 | 第95-97页 |
(二) 落实与细化“依法管理”方针 | 第97页 |
(三) 重视公共财政的扶持与奖励 | 第97-98页 |
(四) 清除并纠正各类歧视政策 | 第98-99页 |
四、主要特征 | 第99-104页 |
(一) 政策主体多元化 | 第100-102页 |
(二) 政策内容注重教育质量 | 第102-103页 |
(三) 政策过程关注监测与评估 | 第103-104页 |
五、主要影响 | 第104-109页 |
(一) 推进民办高等教育规模稳定的同时促进质量提升 | 第104-106页 |
(二) 有利于形成民办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格局 | 第106页 |
(三) 民办高等教育政策范式的转变促进有法可依的实现 | 第106-107页 |
(四) 推动民办高等教育从社会边缘步入社会中心 | 第107-109页 |
第五章 探寻规律: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 | 第109-117页 |
一、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外部动因 | 第110-114页 |
(一) 政治体制改革所推进的政府职能转变 | 第110-112页 |
(二) 经济体制变革所促进的私营经济繁荣 | 第112-113页 |
(三) 社会形势变化所增强的高等教育需求 | 第113-114页 |
二、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内部动因 | 第114-117页 |
(一) 政策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 第114-115页 |
(二) 政策多元利益主体的博弈 | 第115-117页 |
第六章 审视现实: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成效与问题 | 第117-145页 |
一、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 第117-126页 |
(一) 政策文本得以不断充实与完善 | 第117-119页 |
(二) 政策价值取向实现宏观国家价值与微观自身价值的融合 | 第119-120页 |
(三) 政策基调实现从“合法—限制—规范—扶持”的良好转型 | 第120-122页 |
(四) 政策内容赋予和加强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合法性 | 第122-124页 |
(五) 政策实施引导和规范了民办高等教育实践 | 第124-126页 |
二、当前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26-145页 |
(一) 政策内容不明确影响民办高等教育规范管理 | 第127-133页 |
(二) 政策主体中政府角色定位不恰当制约民办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 第133-136页 |
(三) 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阻碍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 第136-143页 |
(四) 政策模型转变缓慢影响多元主体参与的教育治理 | 第143-145页 |
第七章 迎接挑战: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改革与走向 | 第145-179页 |
一、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发展面临的挑战 | 第146-151页 |
(一) 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下降 | 第146-147页 |
(二) 教育财政投入状况紧张 | 第147-148页 |
(三) 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与利益博弈 | 第148-149页 |
(四) 国外高等教育的强大吸引力 | 第149-151页 |
二、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思路 | 第151-162页 |
(一) 合理调整政策目标,实现稳定规模与提升质量并进 | 第152-153页 |
(二) 有效发挥政策主体职能,实现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教育治理 | 第153-155页 |
(三) 增强政策效应,推进营利性和非营利民办高校分类管理 | 第155-158页 |
(四) 加强政策监测与评估,完善政策执行过程 | 第158-159页 |
(五) 形成合理的政策价值选择,实现教育的公益性与营利性双赢 | 第159-162页 |
三、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未来走向 | 第162-179页 |
(一) 保持政府与民办高校之间的合理张力,协调政策主体间关系 | 第162-165页 |
(二) 坚持开放性原则,建构完善的政策体系 | 第165-170页 |
(三) 扩大教育的公益性,整合政策价值追求 | 第170-174页 |
(四) 促进和维护教育公平,优化政策环境 | 第174-179页 |
结语 | 第179-18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83-193页 |
附录 | 第193-195页 |
后记 | 第195-197页 |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