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一所学校的个案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1页 |
导论 研究的背景与缘起 | 第11-25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11-16页 |
(一)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二) 内蕴的文化冲突与新的文化诉求 | 第12-16页 |
二、研究问题的产生 | 第16-23页 |
(一) 实践的要求——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的启示 | 第17-19页 |
(二) 理论支点:文献研究的佐证 | 第19-22页 |
(三) 历史的明鉴 | 第22-23页 |
三、本研究的价值定位 | 第23-25页 |
第一章 研究的问题与方法 | 第25-41页 |
一、研究问题的阐述及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25-27页 |
(一) 研究问题的阐述 | 第25-26页 |
(二) 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框架 | 第26-27页 |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化的个案研究法 | 第27-31页 |
(一) 质化的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二) 工具性个案研究的取向 | 第30-31页 |
三、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31-32页 |
四、资料搜集的方法与过程 | 第32-35页 |
(一) 进入现场 | 第32-33页 |
(二) 资料搜集的主要方法 | 第33-35页 |
(三)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 第35页 |
五、研究的效度和伦理道德 | 第35-41页 |
(一) 研究的效度 | 第36-39页 |
(二) 研究的伦理道德 | 第39-41页 |
第二章 理论支点:学校文化本体论追问 | 第41-57页 |
一、学校文化的内涵 | 第41-45页 |
(一) 学校文化何以存在? | 第41-42页 |
(二) 学校文化的界定 | 第42-45页 |
二、学校文化的要素与结构 | 第45-52页 |
(一) 理论的梳理 | 第45-49页 |
(二) 本研究的着眼点 | 第49-52页 |
三、学校文化的变革:多重因素的制约 | 第52-57页 |
(一) 国外的研究成果 | 第52-56页 |
(二) 我国的实践探索 | 第56-57页 |
第三章 为了什么而奋斗?——学校的愿景与目标 | 第57-75页 |
一、背景故事:这所学校 | 第57-62页 |
(一) 学校的社区环境——XX 区教育情况 | 第57-58页 |
(二) 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 | 第58-59页 |
(三) 学校的办学条件 | 第59-62页 |
二、难忘的历史 | 第62-66页 |
(一) 历史的足迹:学校发展的兴衰历程 | 第63-65页 |
(二) 怀念——教师对学校历史的态度 | 第65-66页 |
三、为了什么而奋斗?——学校愿景与目标 | 第66-75页 |
(一) 文本的显在愿景与目标 | 第67-68页 |
(二) 校长理解的愿景与目标 | 第68-69页 |
(三) 教师理解的愿景与目标 | 第69-70页 |
(四) 家长理解的愿景与目标 | 第70-71页 |
(五) 学生的目标与追求 | 第71-73页 |
(六) 愿景与目标何以为此? | 第73-75页 |
第四章 我们的行动指南——学校的制度规则 | 第75-99页 |
一、谁来拿奖金?——应试与发展 | 第75-86页 |
(一) 校首席教师评聘:教师的诺贝尔奖 | 第75-77页 |
(二) 教师的立功授奖 | 第77-86页 |
二、教师竞聘制度——压力与竞争 | 第86-90页 |
(一) 场景:教师竞聘大会 | 第86-87页 |
(二) 竞聘制的行为影响 | 第87-90页 |
三、走向“科研兴校”——走形式与真研究 | 第90-99页 |
(一) 新机构的建立与新制度的诞生 | 第90页 |
(二) 制度规范下的科研 | 第90-99页 |
第五章 我们如何相处?——学校人际关系规范 | 第99-139页 |
一、教师和教师之间——合作与竞争 | 第99-116页 |
(一) 竞争是最根本的 | 第99-102页 |
(二) 竞争之下的合作形式 | 第102-110页 |
(三) 寻找“病”因 | 第110-113页 |
(四) 教师人际关系状态对教师的影响 | 第113-116页 |
二、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与权威 | 第116-127页 |
(一) “孩子”——对学生的特定称谓 | 第116-121页 |
(二) 教师对学生的假定 | 第121-124页 |
(三) 如此差别:对待“好学生”与“差生” | 第124-127页 |
三、教师和管理者之间——民主与专制 | 第127-133页 |
(一) 领导和领导之间的关系 | 第127-129页 |
(二) 领导和教师之间的关系 | 第129-133页 |
四、教师和家长之间——重视与虚无 | 第133-139页 |
(一) 校长重视家长 | 第133-134页 |
(二) 教师重视家长 | 第134-136页 |
(三) 家长的参与程度及其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 第136-139页 |
第六章 我们如何做?——实践新课程 | 第139-164页 |
一、教师理解的新课程 | 第139-143页 |
(一) 初识新课程 | 第139-140页 |
(二) 对新课程的态度 | 第140-142页 |
(三) 教师的课程改革取向 | 第142页 |
(四) 教师对学校课程实施程度的定位 | 第142-143页 |
二、我的观察:教师实践新课程 | 第143-157页 |
(一) 课前的备课生活 | 第143-149页 |
(二) 课堂教学生活 | 第149-154页 |
(三) 课后的反思 | 第154-157页 |
三、影响教师实践课程的因素 | 第157-164页 |
(一) 改革观:把传统教学进一步完善 | 第157-158页 |
(二) 学科教学价值观的背离 | 第158页 |
(三) 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惯性 | 第158-159页 |
(四) 统一的教学进度 | 第159-160页 |
(五) 考试与评价的束缚 | 第160-162页 |
(六) 教师对学生的假定 | 第162页 |
(七) 学生不适应 | 第162-164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 | 第164-187页 |
一、这所学校 | 第164-173页 |
(一) 教师眼中的学校文化 | 第164-168页 |
(二) 我眼中的学校文化 | 第168-173页 |
二、学校文化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 第173-180页 |
(一) 学校文化对课程改革的消极影响 | 第173-178页 |
(二) 学校文化对课程改革的积极影响 | 第178-180页 |
三、学校文化影响课程改革过程的特征 | 第180-181页 |
(一) 学校文化对课程改革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 第180页 |
(二) 学校文化对课程改革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隐秘性 | 第180页 |
(三) 学校文化对课程改革的影响具有长期性 | 第180-181页 |
四、课程改革挑战之下学校文化转化的萌芽 | 第181-184页 |
(一) 教师传统观念的动摇和行为选择的多元 | 第181-182页 |
(二) 教学文化有了一定的转变 | 第182页 |
(三) 教师合作机会开始增多 | 第182-183页 |
(四) 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可与实践 | 第183页 |
(五) 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增强 | 第183-184页 |
五、学校文化成因溯源 | 第184-187页 |
(一) 学校内部的因素 | 第184页 |
(二) 学校外部的文化生态环境 | 第184-187页 |
结语 如何借助学校文化的力量推进课程改革? | 第187-197页 |
一、反思:我们做了什么? | 第187-189页 |
(一) 学校层面 | 第187-188页 |
(二) 学区层面 | 第188-189页 |
二、变革过程的参与者如何解读这些干预? | 第189-190页 |
(一) 教师对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干预的反应 | 第189页 |
(二) 教师和校长对学区干预的反应 | 第189-190页 |
三、“借力”何以可能? | 第190-197页 |
(一) 识读、评估与理解当前的学校文化 | 第191-193页 |
(二) 寻找学校文化重建的策略与路径 | 第193-197页 |
参考文献 | 第197-201页 |
附录1:我的田野日记 | 第201-203页 |
附录2:访谈录音整理 | 第203-209页 |
后记 | 第209-211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2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