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缩略语的认知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2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31页 |
·选题缘起 | 第21-23页 |
·研究目标和意义 | 第23-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语料来源 | 第27页 |
·论文结构 | 第27-31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31-73页 |
·现代汉语缩略语的界定及分类研究 | 第31-58页 |
·现代汉语缩略语的界定研究 | 第31-33页 |
·现代汉语缩略语的分类研究 | 第33-36页 |
·本研究对现代汉语缩略语的界定 | 第36-50页 |
·汉语缩略语和简称是部分重合关系 | 第37-42页 |
·汉语缩略语不包含数字统括语 | 第42-45页 |
·汉语缩略语不包括字母词 | 第45-48页 |
·汉语缩略语不包括合音词 | 第48-50页 |
·本研究对现代汉语缩略语的分类 | 第50-58页 |
·缩合式缩略语 | 第50-51页 |
·拼缀式缩略语 | 第51-56页 |
·节略式缩略语 | 第56-58页 |
·现代汉语缩略语的生成理据研究 | 第58-64页 |
·汉语缩略语生成的经济理据研究 | 第58-60页 |
·汉语缩略语生成的构造原则研究 | 第60-64页 |
·现代汉语缩略语的属性和语法功能研究 | 第64-68页 |
·汉语缩略语的属性研究 | 第64-66页 |
·汉语缩略语的语法功能研究 | 第66-68页 |
·现代汉语缩略语的语义建构研究 | 第68-70页 |
·现代汉语缩略语的认知研究 | 第70页 |
·小结 | 第70-73页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73-99页 |
·概念隐喻理论 | 第73-78页 |
·概念隐喻的运作方式 | 第73-76页 |
·隐喻作为意义拓展的重要手段 | 第76-78页 |
·概念转喻理论 | 第78-89页 |
·概念转喻的运作方式 | 第78-84页 |
·整体ICM和部分之间的互相转指 | 第79-81页 |
·整体ICM内部分之间的互相转指 | 第81-84页 |
·转喻作为一种认知参照现象 | 第84-88页 |
·转喻作为词义拓展的重要机制 | 第88-89页 |
·概念整合理论 | 第89-95页 |
·概念整合理论的运作方式 | 第90-92页 |
·概念整合作为语义建构的认知机制 | 第92-95页 |
·本研究中的理论框架 | 第95-99页 |
第四章 现代汉语缩略语生成的认知理据 | 第99-161页 |
·缩略语生成的经济理据 | 第99-112页 |
·缩略语生成的简缩法则 | 第100-104页 |
·借形缩略语生成的经济理据 | 第104-108页 |
·缩略语的经济性导致理据性的磨蚀 | 第108-112页 |
·缩略语生成的认知转喻理据 | 第112-118页 |
·语言本身基于形式转指概念 | 第113-116页 |
·语言形式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机制 | 第116-118页 |
·缩略语的构造理据 | 第118-159页 |
·取首原则及其认知理据 | 第119-142页 |
·缩略语构造的取首原则 | 第119-127页 |
·取首原则的认知理据 | 第127-142页 |
·语义显豁原则及其认知理据 | 第142-151页 |
·缩略语构造的语义显豁原则 | 第143-146页 |
·语义显豁原则的认知转喻理据 | 第146-151页 |
·避歧原则及其认知理据 | 第151-159页 |
·缩略语构造的避歧原则 | 第151-155页 |
·避歧原则的认知理据 | 第155-159页 |
·小结 | 第159-161页 |
第五章 现代汉语缩略语的语义建构 | 第161-215页 |
·缩合式缩略语的语义建构 | 第164-184页 |
·截搭型概念整合 | 第165-177页 |
·“一对一”式概念整合 | 第165-171页 |
·“一对多”式概念整合 | 第171-177页 |
·截搭型概念整合基础上的糅合型整合 | 第177-182页 |
·截搭型概念整合基础上的认知参照模式 | 第182-184页 |
·拼缀式缩略语的语义建构 | 第184-193页 |
·截搭型整合 | 第185-189页 |
·截搭型概念整合基础上的糅合型整合 | 第189-193页 |
·节略式缩略语的语义建构 | 第193-204页 |
·简单认知参照模式下的语义建构 | 第195-200页 |
·复杂认知参照模式下的语义建构 | 第200-204页 |
·汉语缩略语语义建构的本质 | 第204-213页 |
·认知参照模式和概念整合互为基础 | 第204-208页 |
·整合与分解的辩证统一 | 第208-213页 |
·小结 | 第213-215页 |
第六章 现代汉语缩略语生成后的语义拓展 | 第215-269页 |
·基于概念转喻的语义拓展 | 第217-256页 |
·范畴典型成员转指范畴 | 第218-221页 |
·范畴转指范畴成员 | 第221-225页 |
·同一ICM内相邻概念之间的转指 | 第225-228页 |
·动作与语义角色之问的互相转指 | 第228-247页 |
·语义角色转指动作 | 第231-236页 |
·动作转指语义角色 | 第236-247页 |
·范畴属性转指范畴 | 第247-249页 |
·范畴转指范畴属性 | 第249-256页 |
·基于概念隐喻的汉语缩略语语义拓展 | 第256-263页 |
·基于相似性隐喻的缩略语语义拓展 | 第258-260页 |
·基于创造相似性隐喻的缩略语语义拓展 | 第260-263页 |
·转喻和隐喻共同作用下的缩略语语义拓展 | 第263-267页 |
·转喻义基础上的隐喻拓展 | 第264-266页 |
·隐喻义基础上的转喻拓展 | 第266-267页 |
·小结 | 第267-26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69-277页 |
·研究的结论 | 第269-273页 |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73-274页 |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274-27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7-29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297-299页 |
致谢 | 第299-3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