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庭儿童心理成长语境及其未来发展导向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引言 | 第11-1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1-13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部分 本研究的文化心理学视野与文本分析的方法 | 第15-21页 |
·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视野 | 第15-16页 |
·文本、世界表征与文本分析 | 第16-17页 |
·《传家宝》的文本分析 | 第17-19页 |
·术语解释 | 第19-21页 |
·语境 | 第19页 |
·发展导向 | 第19-21页 |
第三部分 中国文化中的社会、家庭与个人:概观 | 第21-24页 |
·“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 | 第21页 |
·礼教与伦理行为的期待与培养 | 第21-23页 |
·“家庭本位、光宗耀祖”的成长观 | 第23-24页 |
第四部分 家庭社会化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 第24-27页 |
·家庭社会化对儿童成长的主导作用 | 第24-25页 |
·家庭教养方式作为儿童心理的成长语境 | 第25页 |
·中国家庭儿童教养方式的基本特征 | 第25-27页 |
第五部分 安分、顺从与品德、性格 | 第27-34页 |
·“做人”的泛道德化教育 | 第27-29页 |
·尚忍精神与品德、性格塑造 | 第29-32页 |
·集体价值取向与个人价值取向 | 第32-34页 |
第六部分 男女教养方式有别与性别角色 | 第34-42页 |
·男女教养方式的区别 | 第34页 |
·中国传统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定位 | 第34-40页 |
·男性的角色定位 | 第35-37页 |
·女性的角色定位 | 第37-40页 |
·家庭内外的男女互动的规则限定 | 第40-42页 |
第七部分 中国传统家庭中的儿童社会化与人格成长 | 第42-54页 |
·读书与家族生存 | 第42-46页 |
·胎教 | 第42-43页 |
·童蒙教育 | 第43-45页 |
·读书与做人 | 第45-46页 |
·中国传统家庭中的人际互动与儿童心理成长 | 第46-51页 |
·亲子关系与亲子互动 | 第46-49页 |
·兄弟姐妹关系与互动 | 第49-51页 |
·“身教为先”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培养 | 第51-53页 |
·儿童主体独立性发展的忽视 | 第53-54页 |
第八部分 中国传统家庭与人生展望 | 第54-57页 |
·“男女有别、等级有序”的发展导向 | 第54-55页 |
·“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人生导向 | 第55-56页 |
·“光宗耀祖”的人生定位 | 第56-57页 |
第九部分 传统与当代家庭:形式差异性与内在连续性 | 第57-59页 |
·传统与当代家庭的形式差异 | 第57页 |
·传统与当代家庭的内在连续性 | 第57-59页 |
第十部分 总结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