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企业再造工程的模式研究
第一章 绪论 | 第1-27页 |
·论文的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企业再造工程研究综述 | 第11-24页 |
·企业再造工程的产生过程 | 第11-14页 |
·国外对企业再造的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国内对企业再造的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文献评述 | 第22-24页 |
·研究的内容、框架结构、技术路线和方法 | 第24-27页 |
第二章 国有企业再造的相关理论 | 第27-51页 |
·国有企业再造的核心理论 | 第27-28页 |
·国有企业再造的相关经济理论 | 第28-39页 |
·资源配置理论 | 第29-30页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第30-33页 |
·产权经济学理论 | 第33-35页 |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第35-37页 |
·信息经济学理论 | 第37-39页 |
·国有企业再造的内涵和对象 | 第39-49页 |
·国有企业的本质分析 | 第39-40页 |
·国有企业再造内涵的界定 | 第40-43页 |
·国有企业再造与国有企业劳动分工 | 第43-46页 |
·国有企业劳动分工涉及的要素 | 第46-48页 |
·国有企业劳动分工要素之间的关系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三章 国有企业再造的主要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分析 | 第51-81页 |
·国有企业再造的目标和影响因素的提出 | 第51-58页 |
·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企业再造 | 第52-53页 |
·国有企业再造的目标 | 第53-56页 |
·国有企业再造影响因素的提出 | 第56-58页 |
·国有企业再造的影响因素 | 第58-62页 |
·国有企业再造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58-60页 |
·国有企业再造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 第60-62页 |
·国有企业再造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62-80页 |
·国有企业再造影响因素对生产要素的作用 | 第63-69页 |
·国有企业再造影响因素对业务流程的作用 | 第69-73页 |
·国有企业再造影响因素对组织结构的作用 | 第73-79页 |
·企业劳动分工要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第79-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四章 国有企业再造作用机理模型研究 | 第81-97页 |
·建模的依据和基本设想 | 第81-84页 |
·模型的结构 | 第84-88页 |
·模型结构 | 第84-85页 |
·有关模型结构的分析 | 第85-88页 |
·国有企业再造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88-96页 |
·国有企业再造结构中各种因素的度量指标 | 第88-90页 |
·国有企业再造反馈回路分析 | 第90-92页 |
·国有企业再造系统流图 | 第92-93页 |
·系统流图中变量类型和变量之间的关系 | 第93-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五章 国有企业再造的模式研究 | 第97-115页 |
·国有企业再造模式分类 | 第97-100页 |
·模式分类的目的 | 第97-98页 |
·再造模式分类 | 第98-100页 |
·技术主导型再造模式 | 第100-105页 |
·模式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 第100-103页 |
·模式的实现途径 | 第103-105页 |
·政府主导型再造模式 | 第105-110页 |
·模式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 第105-108页 |
·模式的实现途径 | 第108-110页 |
·市场主导型再造模式 | 第110-114页 |
·模式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 第110-112页 |
·模式的实现途径 | 第112-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六章 中国国有企业再造的模式选择方法研究 | 第115-125页 |
·国有企业再造的模式选择原则 | 第115-116页 |
·国有企业再造模式评价模型 | 第116-122页 |
·国有企业再造模式评价的方法 | 第116-120页 |
·国有企业再造模式评价模型 | 第120-122页 |
·国有企业再造模式的选择 | 第122-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七章 国有企业再造工程模式的应用研究 | 第125-145页 |
·Z 公司简介 | 第125-126页 |
·Z 公司再造模式选择 | 第126-131页 |
·Z 公司再造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 第131-140页 |
·Z 公司再造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131-136页 |
·变量输入 | 第136页 |
·模拟输出结果分析 | 第136-140页 |
·Z 公司的再造过程 | 第140-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143-145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5-149页 |
·研究总结 | 第145-146页 |
·研究展望 | 第146-147页 |
·结语 | 第147-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64页 |
致谢 | 第164-16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65-166页 |
摘要 | 第166-170页 |
ABSTRACT | 第170-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