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淡水水体中藻源异味化合物的分布、动态变化与降解研究

缩略语表第1-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3-3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37页
  1 水体异味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8页
  2 水体异味及异味物质的分析方法第18-24页
   ·感官分析方法第18-20页
   ·仪器分析法第20-23页
   ·酶联免疫法第23-24页
  3 水体异味的生物学研究第24-28页
  4 水体异味的防治技术第28-30页
   ·水体异味的预防控制第29页
   ·水体异味的处理第29-30页
  5 水产品异味概况第30-35页
   ·水产品异味研究背景第31-32页
   ·异味化合物进入水产品体内的途径第32页
   ·水产品异味的检测方法第32-34页
   ·水产品异味的去除方法第34页
   ·水产品异味研究存在的问题第34-35页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5-37页
第二部分 分析方法第37-52页
 第二章 样品的采集与前处理方法第37-39页
  1 采样工具与试剂第37页
  2 藻样的采集与分析第37-38页
  3 叶绿素a测定第38页
  4 异味化合物分析样品的收集与前处理第38-39页
 第三章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异味化合物第39-52页
  1 前言第39-4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40-42页
   ·仪器与试剂第40-41页
   ·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第41页
   ·GC-MS分析条件第41页
   ·GC-FID分析条件第41-42页
  3 结果与讨论第42-51页
   ·纤维类型的选择第42页
   ·盐的种类和浓度的选择第42-43页
   ·萃取温度的选择第43-44页
   ·萃取时间的选择第44-46页
   ·搅拌的影响第46页
   ·解吸时间的选择第46页
   ·异味化合物的GC-FID和GC-MS测定方法比较第46-47页
   ·HSPME-GC-MS(SIM)方法的线性范围、检出限和精密度第47-48页
   ·样品分析和回收率第48-51页
  4 小结第51-52页
第三部分 水体藻源异味物质的分布与异味藻特性研究第52-82页
 第四章 淡水水体中藻源异味化合物的分布第52-62页
  1 前言第52-5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53页
   ·藻样的采集与计数第53页
   ·异味化合物的分析第53页
  3 结果与讨论第53-61页
   ·武汉市饮用水异味调查第53-57页
   ·湖泊水体异味调查第57-60页
   ·养殖鱼塘水体异味调查第60-61页
  4 小结第61-62页
 第五章 异味藻的分离筛选及其异味化合物分析第62-73页
  1 前言第62-6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63-64页
   ·材料第63页
   ·方法第63-64页
  3 结果第64-67页
   ·产MIB或Geosmin藻种分离筛选及其异味化合物分析第64-65页
   ·产异味微囊藻的筛选及异味物质分析第65-66页
   ·异味藻的形态观察第66-67页
  4 讨论第67-69页
   ·产异味藻的藻株特异性第67-68页
   ·异味藻胞内异味化合物的含量第68页
   ·β-Cyclocitral和β-Ionone对微囊藻异味强度的贡献第68-69页
  5 小结第69-73页
 第六章 铜绿微囊藻异味物质和藻毒素变化及相关性分析第73-82页
  1 前言第7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73-74页
   ·材料第73页
   ·铜绿微囊藻培养条件第73-74页
   ·叶绿素a测定第74页
   ·异味化合物分析样品的前处理与分析第74页
   ·微囊藻毒素测定第7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74-80页
   ·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曲线第74-75页
   ·铜绿微囊藻生长过程中胞内异味物质和藻毒素的变化第75-76页
   ·铜绿微囊藻生长过程中溶解异味物质和藻毒素的变化第76-80页
   ·生长过程中叶绿素a、异味物质和藻毒素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第80页
  4 讨论第80-81页
  5 小结第81-82页
第四部分 水体异味物质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第82-108页
 第七章 滇池试验区水体中异味化合物周年动态变化第82-97页
  1 前言第82-83页
  2 实验方法第83-84页
   ·水样的采集第83-84页
   ·理化参数测定第84页
   ·浮游植物定性定量分析第84页
   ·叶绿素a测定第84页
   ·异味化合物测定第84页
   ·相关性分析第8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84-94页
   ·理化参数的周年变化第84-87页
   ·浮游植物周年变化第87-89页
   ·溶解和颗粒态异味化合物的周年变化第89-93页
   ·异味化合物与藻类及理化参数的相关性分析第93-94页
   ·滇池异味藻的分离鉴定及其异味化合物测定第94页
  5 讨论第94-96页
  6 小结第96-97页
 第八章 武汉大莲花湖异味化合物日变化及其相关因子分析第97-108页
  1 前言第9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97-98页
   ·仪器与试剂第97页
   ·水样的采集与环境因子测定第97-98页
   ·水中溶解性和颗粒态异味化合物测定第9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98-105页
   ·大莲花湖环境因子日变化第98-99页
   ·大莲花湖水中藻类组成及其日变化第99-100页
   ·大莲花湖水中异味化合物的鉴定及其含量的日变化第100-103页
   ·异味化合物与藻类及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第103-105页
  4 讨论第105-106页
  5 小结第106-108页
第五部分 水体异味化合物的降解第108-121页
 第九章 异味化合物的紫外光降解和纳米 Ti02 光催化降解第108-121页
  1 前言第10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08-110页
   ·材料与试剂第108-109页
   ·方法第109-110页
  3 结果第110-117页
   ·单波长紫外光降解和纳米TiO2光催化降解第110-114页
   ·太阳光降解和太阳光/纳米TiO2光催化降解第114-116页
   ·太阳光/纳米TiO2光催化降解异味化合物的应用第116-117页
  4 讨论第117-119页
   ·异味化合物的紫外光降解分析第117-118页
   ·异味化合物的纳米TiO2光催化降解机理分析第118页
   ·太阳光/纳米TiO2光催化降解水体中异味化合物的应用前景第118-119页
  5 小结第119-121页
结语第121-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48页
在学期间论文写作与会议交流情况第148-149页
致谢第149-150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国有企业再造工程的模式研究
下一篇: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人工群落生态系统及其养分循环研究--以花江峡谷地区顶坛花椒群落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