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汉语语文论文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参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第一章 语文教学参考书概述第8-17页
 一、语文教参概念厘定第8-9页
 二、中学语文教参的争议与功能评价第9-11页
  (一) 中学语文教参的正面作用第10页
  (二) 中学语文教参的负面作用第10-11页
 三、人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历史回顾第11-17页
  (一) 1904年到1949年语文教参发展历程第12-13页
  (二) 1950至今人教版语文教参的发展历程第13-16页
  (三) 人教版新课标教参的诞生第16-17页
第二章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参的文本"反思"第17-28页
 一、新课标教参与2003年版教参的比较第17-22页
  (一) 编写结构的变化第17-18页
  (二) 主要栏目的变化第18-22页
 二、新教参批判第22-28页
  (一) 教参编写以教材为中心第22-23页
  (二) 教参编写体例呆板单调第23页
  (三)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模糊化第23-24页
  (四) 教学建议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第24-26页
  (五) 教参文本阐释的开放度不足第26页
  (六) 教参对学生学法的重视不够第26-27页
  (七) 教参对阅读以外的模块关注甚少第27-28页
第三章 理想语文教参的构建第28-37页
 一、中学语文教参编写的理论基础第28-31页
  (一) 知识的不确定性理论第28-30页
  (二) 后现代课程理论第30-31页
  (三) 接受美学理论第31页
 二、中学语文教参编写的建议第31-37页
  (一) 提高语文教参内容的确定性和程序性第31-33页
  (二) 语文教参应增加开放清晰的教学目标第33-34页
  (三) 教参应给出操作性强的教学建议第34-35页
  (四) 有关资料应更多呈现动态教学资源第35-36页
  (五) 完善"表达交流""梳理探究"部分的教参编写第36-37页
结语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41页
致谢第41页

论文共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美地理教材活动性课文比较研究--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例
下一篇:教科书的性别文化审视--高中语文教科书的性别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