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 ·角质酶的性质及应用 | 第8-10页 |
| ·角质酶的来源 | 第8页 |
| ·角质酶的纯化 | 第8页 |
| ·角质酶的结构 | 第8-9页 |
| ·角质酶的理化性质 | 第9-10页 |
| ·角质酶的应用 | 第10页 |
| ·角质酶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 ·角质酶基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 ·酿酒酵母表达系统 | 第11-14页 |
| ·立题背景及意义 | 第14页 |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角质酶基因在酿酒酵母中克隆表达及初步发酵分析 | 第16-25页 |
| ·引言 | 第1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6-19页 |
| ·实验菌株 | 第16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16页 |
|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16-17页 |
| ·基因克隆操作 | 第17-18页 |
| ·角质酶酶活力测定方法 | 第18-19页 |
| ·残糖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条件 | 第19页 |
| ·细胞干重(DCW)的测定方法 | 第19页 |
| ·质粒稳定性的检测方法 | 第19页 |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9-24页 |
| ·细菌角质酶基因的优化 | 第19页 |
| ·重组质粒 pY-GAL1-Tfu 的构建 | 第19-20页 |
| ·重组酵母菌的构建及角质酶的诱导分泌表达 | 第20-21页 |
| ·预发酵阶段碳源对角质酶在酿酒酵母中表达的影响 | 第21页 |
| ·半乳糖浓度对重组酵母菌产角质酶的影响 | 第21-22页 |
| ·不同碳源对重组酵母菌产角质酶的影响 | 第22-23页 |
| ·葡萄糖和半乳糖不同配比对重组酵母菌产角质酶的影响 | 第23-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基于启动子水平优化利用重组酿酒酵母生产角质酶 | 第25-34页 |
| ·引言 | 第2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 ·菌株 | 第25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25页 |
|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25-26页 |
| ·分析方法 | 第26页 |
| ·酿酒酵母基因组的提取 | 第26页 |
| ·四种启动子 PCR 扩增及测序鉴定 | 第26页 |
| ·重组酿酒酵母菌的菌落 PCR | 第26页 |
| ·3 L 发酵罐补料流加策略 | 第2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6-33页 |
| ·含不同启动子重组酿酒酵母菌的构建 | 第26-28页 |
| ·不同启动子重组酵母菌生产角质酶的比较 | 第28-30页 |
| ·溶氧和菌体生物量对重组酵母菌 ScTEF1 产角质酶的影响 | 第30-32页 |
| ·恒速补料流加策略对重组酵母菌 ScTEF1 产角质酶的影响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酿酒酵母重组角质酶酶学性质研究 | 第34-41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 ·菌株 | 第34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34页 |
| ·酶活测定方法 | 第34页 |
|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34页 |
| ·角质酶的纯化方法 | 第34-35页 |
| ·SDS-PAGE(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分析 | 第35页 |
| ·最适温度和热稳定性的测定 | 第35页 |
| ·最适 pH 和 pH 稳定性测定 | 第35页 |
| ·角质酶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 第35页 |
| ·金属离子对角质酶酶活的影响 | 第35-36页 |
| ·表面活性剂对角质酶酶活的影响 | 第3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0页 |
| ·重组角质酶的纯化 | 第36-37页 |
| ·重组角质酶的最适温度及温度稳定性 | 第37-38页 |
| ·重组角质酶的最适 pH 及 pH 稳定性 | 第38-39页 |
| ·重组角质酶的酶学动力参数 | 第39页 |
| ·金属离子及表面活性剂对重组角质酶的影响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41-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