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6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4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 第16-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论文框架 | 第17-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第21-32页 |
·相关文献综述 | 第21-26页 |
·投资者有限注意与市场反应效率研究 | 第21-22页 |
·盈余信息择时披露研究 | 第22-25页 |
·上市公司策略性信息披露研究 | 第25-26页 |
·相关理论 | 第26-30页 |
·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代理理论 | 第27页 |
·市场效率理论 | 第27-28页 |
·行为公司金融理论 | 第28-29页 |
·印象管理理论 | 第29-30页 |
·研究启示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有限注意与盈余信息择时披露的模型分析 | 第32-41页 |
·投资者有限注意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分析 | 第32-35页 |
·相关信息披露模型介绍 | 第32页 |
·模型基本设定 | 第32-33页 |
·投资组合 | 第33-34页 |
·均衡定价 | 第34-35页 |
·投资者有限注意下的市场反应分析 | 第35-36页 |
·投资者有限注意下的经理人披露决策均衡 | 第36-39页 |
·模型推论对实证研究的启示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投资者注意力特征及上市公司择时披露动机分析 | 第41-60页 |
·投资者注意力分布特征 | 第41-44页 |
·投资者关注度分析 | 第44-47页 |
·投资者关注度的衡量 | 第44-45页 |
·年报公布当日注意力配置情况 | 第45-47页 |
·盈余信息披露时间对交易量的影响 | 第47-56页 |
·异常交易量的衡量 | 第47-48页 |
·不同披露时段异常交易量的单变量分析 | 第48-52页 |
·不同披露时段异常交易量的双变量分组分析 | 第52-53页 |
·不同披露时段异常交易量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53-56页 |
·盈余信息披露时间对市场反应效率的影响 | 第56-58页 |
·上市公司注意力管理动机 | 第58-60页 |
第五章 上市公司盈余信息择时披露行为的实证检验 | 第60-77页 |
·研究假设 | 第60-62页 |
·数据、变量和模型 | 第62-63页 |
·描述性统计 | 第63-64页 |
·单变量分析 | 第64-66页 |
·多元回归分析 | 第66-70页 |
·基于注意力管理的择时披露行为分析 | 第66-68页 |
·市场行情对择时披露行为的影响分析 | 第68-70页 |
·稳健性检验 | 第70-75页 |
·用半年报进行检验 | 第70-71页 |
·用净利润增长率衡量业绩 | 第71-73页 |
·注意力区间综合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 | 第73-74页 |
·每日年报披露家数作为被解释变量 | 第74-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六章 管理者短视对盈余信息择时披露行为的影响 | 第77-92页 |
·研究假设 | 第77-78页 |
·管理者短期特征衡量方法 | 第78-79页 |
·管理者短视的衡量 | 第78-79页 |
·管理者预期任期的衡量 | 第79页 |
·单变量分析 | 第79-83页 |
·管理者短视与择时信息披露 | 第79-82页 |
·管理者预期任期与择时信息披露 | 第82-83页 |
·多元回归分析 | 第83-88页 |
·管理者短视对择时披露的影响 | 第83-87页 |
·管理者预期任期对择时披露的影响 | 第87-88页 |
·稳健性检验 | 第88-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七章 公司治理机制对盈余信息择时披露行为的制约 | 第92-111页 |
·研究假设及检验模型 | 第92-96页 |
·董事会治理机制的影响分析 | 第96-102页 |
·董事会规模的制约作用 | 第96-98页 |
·董事会会议频率的制约作用 | 第98-99页 |
·独立董事的制约作用 | 第99-100页 |
·CEO两职分离的制约作用 | 第100-102页 |
·股东治理机制的影响分析 | 第102-108页 |
·第一大股东的制约作用 | 第102-103页 |
·股权制衡的制约作用 | 第103-105页 |
·机构投资者的制约作用 | 第105-106页 |
·股权性质的影响 | 第106-108页 |
·经理人激励的影响分析 | 第108-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4页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11-112页 |
·研究展望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4页 |
致谢 | 第124-126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