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3-14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14页 |
(一) 幼儿园社会教育 | 第14页 |
(二) 幼儿园教材 | 第14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一) 我国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二) 教材分析的相关研究 | 第17页 |
四、已有的研究启示与问题提出 | 第17-19页 |
(一) 已有的研究启示 | 第17-18页 |
(二) 问题提出 | 第18-19页 |
五、研究意义 | 第19页 |
六、研究设计 | 第19-23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二) 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三) 研究思路 | 第21-23页 |
第二章 20世纪50年代幼儿园社会教育特点的分析——基于《幼儿园教材选编》的分析 | 第23-32页 |
一、《幼儿园教材选编》的一般性介绍 | 第23-25页 |
(一) 教材介绍 | 第23页 |
(二) 教材编写的背景 | 第23页 |
(三)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 第23-24页 |
(四) 教材内容 | 第24-25页 |
二、《幼儿园教材选编》教材分析 | 第25-28页 |
(一) 社会教育目标、内容分析 | 第25-28页 |
(二) 社会教育方法、途径分析 | 第28页 |
三、教材所反映的幼儿园社会教育特点 | 第28-29页 |
四、20世纪50年代幼儿园社会教育特点 | 第29-32页 |
(一) 社会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 | 第29页 |
(二) 幼儿园社会教育未形成独立的课程领域 | 第29-30页 |
(三) 社会教育目标、内容较为偏重思想品德与认知教育 | 第30页 |
(四) 以艺术感染法为主要方法 | 第30-32页 |
第三章 20世纪80年代幼儿园社会教育特点的分析——基于《幼儿园教材·常识》的分析 | 第32-38页 |
一、《幼儿园教材·常识》的一般性介绍 | 第32-33页 |
(一) 教材介绍 | 第32页 |
(二) 教材编写的背景 | 第32页 |
(三)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 第32-33页 |
(四) 教材内容 | 第33页 |
二、《幼儿园教材·常识》教材分析 | 第33-35页 |
(一) 社会教育目标、内容分析 | 第33-35页 |
(二) 社会教育方法、途径分析 | 第35页 |
三、教材所反映的幼儿园社会教育特点 | 第35-36页 |
四、20世纪80年代幼儿园社会教育特点 | 第36-38页 |
(一) 开始关注幼儿发展需要的课程价值取向 | 第36页 |
(二) 以思想品德教育及常识教育为主要目标、内容 | 第36-37页 |
(三) 社会教育方法、途径增多 | 第37-38页 |
第四章 20世纪90年代——2000年幼儿园社会教育特点的分析——基于两套教材的分析 | 第38-47页 |
一、教材的一般性介绍 | 第38-39页 |
(一) 教材介绍 | 第38页 |
(二) 教材编写的背景 | 第38页 |
(三)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 第38-39页 |
(四) 教材内容 | 第39页 |
二、教材分析 | 第39-43页 |
(一) 《幼儿园教育活动·社会领域》教材分析 | 第39-41页 |
(二) 《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社会》教材分析 | 第41-43页 |
三、教材所反映的幼儿园社会教育特点 | 第43-44页 |
四、20世纪90年代幼儿园社会教育特点 | 第44-47页 |
(一) 向以儿童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转变 | 第44页 |
(二) 吸收、借鉴国外“系统论”教育思想 | 第44-45页 |
(三) “做中学”教育思想复苏 | 第45页 |
(四) 幼儿园社会教育发展为一独立的课程领域 | 第45-46页 |
(五) 教育目标、内容全面、具体化,关注情感、关注世界 | 第46页 |
(六) 出现了专门性教育方法,强调不同教育方法的有机结合 | 第46-47页 |
第五章 2000年之后幼儿园社会教育特点的分析—基于《幼儿园和谐发展课程》的分析 | 第47-53页 |
一、《幼儿园和谐发展课程》的一般性介绍 | 第47-48页 |
(一) 教材介绍 | 第47页 |
(二) 教材编写的背景 | 第47页 |
(三)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 第47-48页 |
(四) 教材内容 | 第48页 |
二、《幼儿园和谐发展课程》教材分析 | 第48-49页 |
(一) 社会教育目标、内容分析 | 第48-49页 |
(二) 社会教育方法、途径分析 | 第49页 |
三、教材所反映的幼儿园社会教育特点 | 第49-50页 |
四、2000年之后幼儿园社会教育特点 | 第50-53页 |
(一) 以儿童为主体的课程价值取向 | 第50-51页 |
(二) 更加重视环境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的作用 | 第51页 |
(三) 重视真实情境、注重幼儿体验及主动学习 | 第51-52页 |
(四) 活动设计更加完整、灵活 | 第52-53页 |
第六章 我国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总体发展趋势 | 第53-62页 |
一、我国不同时期幼儿园社会教育特点比较 | 第53-58页 |
(一) 不同时期幼儿园社会教育内容比较 | 第53-56页 |
(二) 不同时期幼儿园社会教育方法、途径比较 | 第56页 |
(三) 基于个案的比较 | 第56-58页 |
二、我国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总体发展趋势 | 第58-62页 |
(一) 逐渐发展为独立的课程领域 | 第58-59页 |
(二) 从社会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到兼顾社会与个体的需要 | 第59页 |
(三) 幼儿园社会教育越来越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 | 第59-60页 |
(四) 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以社会取向为主逐渐发展为关注社会与幼儿的发展需要 | 第60页 |
(五) 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不断细化,教育内容不断丰富 | 第60页 |
(六) 幼儿园社会教育方法由关注方法的种类逐渐发展到关注方法的更科学使用 | 第60页 |
(七) 越来越重视环境的作用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一 | 第65-67页 |
附录二 | 第67-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