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学论文

作为一种自然教育的夏令营--兼论荒野在儿童成长中的意义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10页
绪论第10-18页
 一、研究缘起第10-11页
 二、研究综述和研究意义第11-14页
 三、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第14-16页
 四、核心概念界定第16-18页
第一章 步入丛林:探寻荒野的教育学意义第18-25页
 一、瓦尔登湖:荒野的呼唤第18-19页
 二、野营:美国夏令营的起源第19-23页
  (一) 肯恩:最早的学校野营第20-21页
  (二) 罗斯洛克:体育文化学校第21-22页
  (三) 戚叩落亚:“第一个”夏令营第22-23页
 三、暑假:放松心智、走进荒野的时间保证第23-25页
  (一) 暑假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休息”方式第23-24页
  (二) 暑假的制度化促进了夏令营的制度化第24-25页
第二章 夏令营的四个核心概念第25-33页
 一、营地体验:夏令营的活动方式第25-27页
  (一) 初识营地:不同的微型社会第25-26页
  (二) “共享”:民主平等的营地文化第26-27页
 二、男子气概:针对男孩的培养目标第27-30页
  (一) 艰辛生活:锻造阳刚气质第28-29页
  (二) 荒野旅行:培养责任意识第29-30页
 三、自然教育:一种身体与感官体验第30-31页
  (一) 木工活动:直观且真实的教育第30页
  (二) 自然体验:在沉思中寻找自我第30-31页
 四、反现代性:夏令营的本质第31-33页
  (一) 怀旧:现代性的后果和产物第32页
  (二) 夏令营顺应了儿童的天性第32-33页
第三章 夏令营核心概念在中国早期夏令营中的体现第33-40页
 一、童子军对男子气概的训练第33-36页
  (一) 早期童子军:强调儿童的纪律第34-35页
  (二) 官方童子军:注重军国民教育第35-36页
 二、新中国初期夏令营中的自然体验第36-38页
  (一) 结合儿童的兴趣需求第36-37页
  (二) 关注儿童的感官体验第37-38页
 三、探险夏令营中的营地体验第38-40页
  (一) 中日儿童探险夏令营第38-39页
  (二) 探险背后的生存体验第39-40页
第四章 当前中国夏令营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可能的解决途径第40-45页
 一、当前中国夏令营存在的问题第40-42页
  (一) “男子气概”的弱化第40-41页
  (二) “去自然化”的夏令营第41-42页
 二、当前中国夏令营产生问题的原因第42-43页
  (一) 对儿童本性认识的浅显第42-43页
  (二) 遗忘夏令营反现代性的本质第43页
 三、回归荒野:中国夏令营复兴的可能途径第43-45页
结语: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9页
后记第49-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儿童作为目击者利他说谎行为的研究
下一篇:我国不同时期幼儿园社会教育特点研究--基于相关教材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