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识古”策略下的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研究的思路、内容与方法 | 第11-12页 |
三、基本概念 | 第12-14页 |
(一) 古壮字和新壮文 | 第12-13页 |
(二) 现代化 | 第13页 |
(三) 潜件 | 第13页 |
(四) 数字化学习 | 第13-14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一) 古壮字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二) 教育游戏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 第15-17页 |
(三) 现有研究评述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古壮字与壮族生活、文化的独特性 | 第18-39页 |
第一节 壮族生活与文化的独特性 | 第18-25页 |
一、瓯骆土著的民族源头 | 第18-19页 |
二、世代相传的百越族语 | 第19-20页 |
三、以歌代言的歌性思维 | 第20-21页 |
四、敬畏鬼神的民间宗教 | 第21-22页 |
五、越汉融合的民族文化特质 | 第22-25页 |
第二节 古壮字与壮族生活、文化的联系 | 第25-29页 |
一、壮族山歌与古壮字 | 第25-27页 |
二、壮族宗教与古壮字 | 第27-29页 |
三、壮族生活中古壮字的其它应用 | 第29页 |
第三节 古壮字的民族文化承载 | 第29-39页 |
一、民族史诗:壮族群体民族记忆的遗存 | 第30-32页 |
二、宗教经典:壮族信仰世界的揭示 | 第32-34页 |
三、无所不歌:壮族语言文化的历史记录 | 第34-39页 |
第二章 古壮字传承方式的现代转型 | 第39-69页 |
第一节 新壮文的发展与隐忧 | 第39-45页 |
第二节 古壮字传承的危机状况 | 第45-46页 |
第三节 古壮字应用现状的实地考察 | 第46-54页 |
第四节 现代化背景下古壮字传承方式的嬗变 | 第54-61页 |
第五节 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1-69页 |
一、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的目标因素 | 第61-62页 |
二、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的对象因素 | 第62-63页 |
三、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的心理因素 | 第63-64页 |
四、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的动力因素 | 第64-65页 |
五、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的文化环境因素 | 第65-67页 |
六、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的技术因素 | 第67-69页 |
第三章 “用新识古”——古壮字的现代传承策略 | 第69-80页 |
第一节 “用新识古”概述 | 第69-71页 |
第二节 “用新识古”的应用方式 | 第71-73页 |
第三节 “用新识古”的教育需要性 | 第73-80页 |
一、壮语言文字学习的教育需要性 | 第73-75页 |
二、“用新”:壮语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 第75-77页 |
三、“识古”:古壮字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的需要 | 第77-80页 |
第四章 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的数字资源开发与应用 | 第80-130页 |
第一节 古壮字拼音输入法的开发与运用 | 第80-94页 |
一、古壮字字符集与古壮字拼音输入法的实现 | 第80-82页 |
二、古壮字输入法的技术运用 | 第82-94页 |
第二节 新壮文输入法的开发与运用 | 第94-98页 |
第三节 “用新识古”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 第98-123页 |
一、“用新识古”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的“潜件”分析 | 第98-101页 |
二、“用新识古学壮文教育游戏”的教学设计 | 第101-112页 |
三、“用新识古学壮文教育游戏”的开发 | 第112-123页 |
第四节 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的初步实践 | 第123-127页 |
第五节 古壮字信息化传承实践的成效 | 第127-130页 |
结语 | 第130-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9页 |
附录 | 第139-156页 |
附录1 | 第139-141页 |
附录2 | 第141-156页 |
致谢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