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8-20页 |
| ·前言 | 第8页 |
| ·海藻糖的理化性质 | 第8页 |
| ·海藻糖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生理功能 | 第8-10页 |
| ·海藻糖对生物质保护作用的机理 | 第10-11页 |
| ·海藻糖的应用 | 第11-14页 |
| ·海藻糖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4-15页 |
| ·海藻糖的生产方法 | 第15-17页 |
| ·酵母生产海藻糖的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 ·本论文的立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8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6页 |
|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 ·出发菌株 | 第20页 |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0-21页 |
| ·培养基 | 第21页 |
| ·方法 | 第21-26页 |
| ·培养方法 | 第21页 |
| ·诱变方法 | 第21-22页 |
| ·平板筛选方法 | 第22页 |
| ·摇瓶筛选方法 | 第22-23页 |
| ·酿酒酵母破壁方法 | 第23页 |
| ·测定方法 | 第23-26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6-58页 |
| ·酿酒酵母中海藻糖的破壁提取方法的研究 | 第26-28页 |
| ·酿酒酵母破壁方法的选择 | 第26-27页 |
| ·高温破壁时间和温度的优化 | 第27-28页 |
| ·海藻糖的定性定量分析 | 第28-31页 |
| ·纸层析结果 | 第28-29页 |
| ·HPLC测糖结果 | 第29-31页 |
| ·DNS-蒽酮硫酸法测海藻糖的研究 | 第31页 |
| ·海藻糖高产菌的选育 | 第31-37页 |
| ·种子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1-32页 |
| ·诱变时间的确定 | 第32-33页 |
| ·海藻糖产生菌的选育结果 | 第33-36页 |
| ·海藻糖产生菌的选育谱系 | 第36页 |
| ·菌株SA12 遗传稳定性研究 | 第36-37页 |
| ·摇瓶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37-47页 |
| ·种子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37-39页 |
| ·SA12 酵母菌株发酵生产海藻糖过程曲线 | 第39页 |
| ·海藻糖摇瓶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39-43页 |
| ·发酵培养基的响应面(RSM)分析实验 | 第43-45页 |
|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45-47页 |
| ·胁迫诱导条件对酿酒酵母菌体生长和海藻糖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47-51页 |
| ·NaCl对酿酒酵母菌体生长和海藻糖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48-49页 |
| ·乙醇对酿酒酵母菌体生长和海藻糖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49-50页 |
| ·高温对酿酒酵母菌体生长和海藻糖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50-51页 |
| ·补料分批发酵的研究 | 第51-54页 |
| ·最适初糖浓度的确定 | 第51-52页 |
| ·最适补糖时间的确定 | 第52页 |
| ·溶氧对酿酒酵母产海藻糖的影响 | 第52-53页 |
| ·7L罐补料分批发酵产海藻糖的研究 | 第53-54页 |
| ·分批发酵动力学研究 | 第54-56页 |
| ·菌体生长模型 | 第54-55页 |
| ·底物消耗模型 | 第55页 |
| ·产物形成模型 | 第55-56页 |
| ·结论 | 第56-57页 |
| ·课题展望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