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第一节 论题的选定 | 第8-10页 |
一、 “借代义”概念的提出及相关研究 | 第8-9页 |
二、 研究对外汉语词典借代义的重要性 | 第9-10页 |
第二节 已有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一、 “借代义”概念的提出及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二、 辞书借代义的研究 | 第11-12页 |
三、 已有研究的特点 | 第12-13页 |
第三节 本文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第13-14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二、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学汉语》和《现汉》(第 5 版)中借代义对比分析 | 第14-30页 |
第一节 《学汉语》和《现汉》(第 5 版)借代义统计情况 | 第14-19页 |
一、 《现汉》(第 5 版)基本情况介绍及借代义统计情况 | 第14-17页 |
二、 《学汉语》基本情况介绍及借代义统计情况 | 第17-19页 |
第二节 《学汉语》和《现汉》借代义异同分析 | 第19-30页 |
一、 借代义收录异同分析 | 第19-22页 |
二、 借代义义项释义异同分析 | 第22-30页 |
第三章 《商务馆学汉语词典》借代义义项分析结果 | 第30-32页 |
一、 《学汉语》在处理借代义上的优势与不足 | 第30-31页 |
二、 处理借代义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 第31-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后记 | 第35-3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