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现状 | 第13-14页 |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5页 |
·研究内容的概述 | 第15页 |
·在高中教学目标主导下进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 第15页 |
·探索新颖的校本课程教学模式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论文框架 | 第16-18页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校本课程概述 | 第18-21页 |
·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开发的界定 | 第18-19页 |
·校本课程的发展现状 | 第19-20页 |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20-21页 |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 第21-22页 |
·杜威课程理论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启示 | 第22页 |
·校本课程开发的斯滕豪斯模式 | 第22页 |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高等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建设 | 第22-24页 |
第3章 利用高等教育资源开发高中校本课程的策略 | 第24-32页 |
·当前高中校本课程开展与建设的状况和困难 | 第24页 |
·高中校本课程建设的新思路——引进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 | 第24-26页 |
·利用高等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原则 | 第26-29页 |
·利用高等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必须建立高中学校和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平台 | 第26-27页 |
·利用高等教育资源合作编写校本教材的原则 | 第27页 |
·利用高等教育资源培训高中教师的原则 | 第27-28页 |
·利用信息技术配合使用高等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 第28-29页 |
·高中与高校共同开发校本课程的方案与目标 | 第29-32页 |
·高中与上交通大学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方案 | 第29-30页 |
·高中与上交通大学合作开发校本课程目标 | 第30-32页 |
第4章 利用高等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实施——《机器人设计》 | 第32-54页 |
·课程设立背景 | 第32页 |
·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团队及合作平台 | 第32-35页 |
·高中学校为课题研究提供的支持 | 第32-34页 |
·与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建立合作平台 | 第34-35页 |
·校本课程目标、课程框架和组织建立 | 第35-38页 |
·课程目标 | 第35-36页 |
·课程框架 | 第36-37页 |
·课程组织建立和课时安排 | 第37-38页 |
·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 | 第38-41页 |
·高中教师的工作职责和授课方式 | 第38-39页 |
·具体教学内容 | 第39-41页 |
·高校教师通过辅导教学关注优秀学生 | 第41页 |
·作业设计 | 第41-42页 |
·课程对学生的评价 | 第42-45页 |
·形成性评价 | 第43-44页 |
·终结性评价 | 第44-45页 |
·高校教师参与评价 | 第45页 |
·与高校合作共建网络校本课程平台 | 第45-48页 |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帮助下学习使用Moodle网络课程平台 | 第45-47页 |
·高中学校自建Moodle网络课程平台 | 第47页 |
·利用网络技术建立高中学生与教师互动平台 | 第47-48页 |
·高校和高中共同开发校本课程教材 | 第48-51页 |
·依托高等教育资源优势进行文本校本教材的编写 | 第48-51页 |
·依托高等教育资源优势提供多种形式校本教材 | 第51页 |
·《机器人设计》课程教学成果 | 第51-54页 |
·高校专家辅导高中学生成果显著 | 第51-53页 |
·外国高校教师对我校学生高度评价 | 第53-54页 |
第5章 对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 | 第54-58页 |
·高校教师对本校本课程的评价 | 第54-55页 |
·学生对本校本课程对评价 | 第55-58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研究的回顾 | 第58页 |
·本项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58-59页 |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附录 | 第62-68页 |
附录A | 第62-64页 |
附录B | 第64-65页 |
附录C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