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前言 | 第7-11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7-9页 |
(一) 逻辑推论 | 第7页 |
(二) 教育现实 | 第7-9页 |
二 已有的相关研究 | 第9-10页 |
(一) 关于概念的表述 | 第9页 |
(二) 关于全面发展 | 第9页 |
(三) 关于影响教育目的实现的原因 | 第9-10页 |
三 本文的研究取向与思路 | 第10-11页 |
(一) 研究取向 | 第10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影响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主要原因 | 第11-31页 |
一 概念内涵的变异 | 第12-19页 |
(一) 教育目的的内涵 | 第12-16页 |
1 、 目的的内涵 | 第12-13页 |
2 、 教育的分类与参与主体 | 第13-15页 |
3 、 教育目的的内涵 | 第15-16页 |
(二) 我国教育目的内涵的变异 | 第16-17页 |
(三) 西方教育目的内涵的变异 | 第17-19页 |
二 制定程序上的原因 | 第19-22页 |
(一) 制定国家教育目的所应遵循的原则 | 第19-20页 |
(二) 我国教育目的制定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 第20-22页 |
1 、 制定过程的非学术性 | 第20页 |
2 、 价值取向的工具性 | 第20-21页 |
3 、 理论基础的非教育性 | 第21-22页 |
三 内容上的原因 | 第22-27页 |
(一)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 第22-23页 |
(二) 我国教育目的的现实针对性 | 第23-25页 |
1 、 马克思所提到的“全面发展的人” | 第23-24页 |
2 、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有没有现实针对性 | 第24页 |
3 、 我国教育目的更多地来源于人本位思想 | 第24-25页 |
(三) 学校能否承担得起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 | 第25-27页 |
1 、 教师的榜样作用值得怀疑 | 第25-26页 |
2 、 对角色的认定使得品德具有非真实性 | 第26页 |
3 、 家庭对儿童的私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第26-27页 |
4 、 影响儿童品德发展渠道的多样化,削弱了学校所能发挥的作用 | 第27页 |
四 具体化过程中的原因 | 第27-31页 |
(一) 对国家教育目的具体化过程的两种划分 | 第27-29页 |
1 、 静态的教育目的具体化过程 | 第28页 |
2 、 动态的教育目的具体化过程 | 第28-29页 |
(二) 具体化过程中国家教育目的发生变异的原因 | 第29-31页 |
1 、 影响各教育目的主体形成教育目的的因素 | 第29-30页 |
2 、 因影响因素不同而导致的必然变异 | 第30-31页 |
第二部分 建议 | 第31-41页 |
一 客观定位国家教育目的 | 第31-33页 |
(一) 国家不是教育目的的当然主体 | 第31-32页 |
(二) 不能将国家教育目的神圣化 | 第32-33页 |
二 加强制定国家教育目的的科学化 | 第33-37页 |
(一) 充分认识国家教育目的的阶段性 | 第33-36页 |
1 、 国家教育目的的阶段性 | 第33-34页 |
2 、 例证 | 第34-36页 |
(二) 考虑公众对国家教育目的的认可程度 | 第36-37页 |
三 正确理解学校教育所能承担的责任 | 第37-38页 |
(一) 学校教育不可能承担培养孩子的全部责任 | 第37页 |
(二) 学校德育应侧重于公德教育 | 第37-38页 |
四 注重对教师的教育目的教育 | 第38-41页 |
(一) 注意考虑教师对国家教育目的的认同 | 第38-39页 |
1 、 培养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情感 | 第38页 |
2 、 建立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对教师的教学成效进行评定的机制 | 第38-39页 |
(二) 从便于教学的角度对人的素质进行新的理解 | 第39-41页 |
1 、 已有素质划分的不足之处 | 第39页 |
2 、 根据加涅理论进行的素质划分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3页 |
附录1 Aims and Ideal of Education | 第43-44页 |
附录2 《某教师》 | 第44-46页 |
附录3 香港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的 | 第46-48页 |
附录4 各类学习的条件 | 第48-49页 |
主要参考资料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