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食品辐照工艺和辐照食品检测技术概貌 | 第1-12页 |
第二章 食品辐照物理和辐照食品的检测方法与原理 | 第12-33页 |
第1节 食品的辐照原理和产生的自由基反应 | 第12-16页 |
(1) 辐射电离与激发 | 第12页 |
(2) 食品中水的辐射化学 | 第12-13页 |
(3) 食品中水自由基与营养物质的作用 | 第13-14页 |
(4) 辐解生成的有机自由基和水自由基与食品有机成分的反应 | 第14-16页 |
第2节 辐照食品的检测方法 | 第16-33页 |
2.1 化学检测法 | 第16-23页 |
(1) 辐照酒的检测 | 第16-17页 |
(2) 含蛋白质食品的检测 | 第17-18页 |
(3) 含脂肪辐照食品的检测 | 第18-23页 |
利用挥发性碳氢化合物检测含脂肪辐照食品 | 第18-20页 |
分离提取2-烷基环丁烷测质谱法 | 第20-21页 |
基于2-烃基环丁酮的酶连免疫检测法 | 第21页 |
辐照生成的有机过氧化物检测法 | 第21-22页 |
辐照特异生成的气体物质检测法 | 第22-23页 |
2.2 物理检测法 | 第23-29页 |
化学发光法 | 第23-24页 |
ESR检测法 | 第24-26页 |
光致发光检测法 | 第26-27页 |
热释光检测法 | 第27-29页 |
2.3 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29-33页 |
(1) 针对DNA的检测方法 | 第29-31页 |
利用辐照损伤与修饰的DNA碱基法 | 第29页 |
荧光法 | 第29页 |
胸腺嘧啶乙二醇检测法 | 第29-30页 |
二氢胸苷的免疫检测法 | 第30页 |
DNA过滤法 | 第30页 |
DNA“彗星”检测法和线粒体DNA电泳检测法 | 第30-31页 |
(2) 微生物计数法 | 第31-32页 |
(3) 种子发芽率检测方法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利用粘度特性变化鉴别辐照谷物的方法研究与机理探讨 | 第33-82页 |
3.1 实验准备部分 | 第33-36页 |
(1) 检测原理 | 第33-34页 |
粘度检测法的原理 | 第33-34页 |
超微弱发光法的检测原理 | 第34页 |
ESR检测原理 | 第34页 |
(2)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3) 实验仪器 | 第34-35页 |
(4)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3.2 对辐照米类的粘度检测和研究结果 | 第36-50页 |
3.2.1 辐照粳米的粘度检测研究结果 | 第36-40页 |
(1) 粘度与吸收的辐照剂量关系研究 | 第36-38页 |
(2) 辐照粳米粘度与pH的关系研究 | 第38-39页 |
(3) 辐照后存储不同时间的粘度变化 | 第39-40页 |
3.2.2 辐照糯米的粘度检测研究结果 | 第40-44页 |
(1) 粘度与吸收的辐照剂量关系研究 | 第40-42页 |
(2) 辐照糯米粘度与pH的关系研究 | 第42-43页 |
(3) 辐照后存储不同时间的粘度变化 | 第43-44页 |
3.2.3 辐照杂交米粉的粘度检测研究结果 | 第44-45页 |
(1) 粘度与吸收的辐照剂量关系研究 | 第44-45页 |
(2) 不同辐照剂量的杂交米粉在酸和中性溶液处置后的蒸煮粘度比较 | 第45页 |
3.2.4 辐照黑米粉的粘度检测研究结果 | 第45-47页 |
(1) 粘度与吸收的辐照剂量关系研究 | 第45-47页 |
(2) 不同辐照剂量的黑米粉在酸和中性溶液处置后的粘度比较 | 第47页 |
3.2.5 辐照红米粉的粘度检测研究结果 | 第47-48页 |
(1) 粘度与吸收的辐照剂量关系研究 | 第47-48页 |
(2) 不同辐照剂量的红米粉在酸和中性溶液处置后的粘度比较 | 第48页 |
3.2.6 辐照小米粉的粘度检测研究结果 | 第48-50页 |
(1) 粘度与吸收的辐照剂量关系研究 | 第48-49页 |
(2) 不同辐照剂量的小米粉在酸和中性溶液处置后的粘度比较 | 第49-50页 |
3.3 辐照麦类、玉米、高粱的粘度检测与研究结果 | 第50-60页 |
3.3.1 辐照面粉的粘度检测研究结果 | 第50-53页 |
(1) 粘度与吸收的辐照剂量关系研究 | 第50-51页 |
(2) 辐照面粉粘度与pH的关系研究 | 第51-52页 |
(3) 辐照后存储不同时间的粘度变化 | 第52-53页 |
3.3.2 辐照荞麦粉的粘度检测研究结果 | 第53-54页 |
(1) 粘度与吸收的辐照剂量关系研究 | 第53-54页 |
(2) 不同辐照剂量的养麦粉在酸和中性溶液处置后的粘度比较 | 第54页 |
3.3.3 辐照生粉(玉米粉)的粘度检测研究结果 | 第54-57页 |
(1) 粘度与吸收的辐照剂量关系研究 | 第54-56页 |
(2) 辐照生粉(玉米粉)粘度与pH的关系研究 | 第56-57页 |
3.3.4 辐照高粱粉的粘度检测研究结果 | 第57-60页 |
(1) 粘度与吸收的辐照剂量关系研究 | 第57-58页 |
(2) 不同辐照剂量的高粱粉在酸和中性溶液处置后的粘度比较 | 第58-60页 |
3.4 辐照豆类的粘度检测研究结果 | 第60-70页 |
3.4.1 辐照绿豆粉的粘度检测研究结果 | 第60-63页 |
(1) 粘度与吸收的辐照剂量关系研究 | 第60-61页 |
(2) 粘度与pH的关系 | 第61-62页 |
(3) 粘度随辐照后存储时间的变化关系 | 第62-63页 |
3.4.2 辐照蚕豆粉的粘度检测研究结果 | 第63-66页 |
(1) 粘度与吸收的辐照剂量关系研究 | 第63-64页 |
(2) 辐照蚕豆粉粘度与pH的关系研究 | 第64-65页 |
(3) 辐照后粘度随存储时间的变化 | 第65-66页 |
3.4.3 辐照红豆粉的粘度检测研究结果 | 第66-67页 |
(1) 粘度与吸收的辐照剂量关系研究 | 第66-67页 |
(2) 辐照红豆粉粘度与pH的关系研究 | 第67页 |
3.4.4 辐照白云豆粉与黄豆粉的粘度检测研究结果 | 第67-70页 |
(1) 粘度与辐照吸收剂量的关系 | 第67-69页 |
(2) pH对黄豆、白云豆粘度曲线变化的影响 | 第69-70页 |
3.5 辐照谷物和豆类粘度特性检测总结 | 第70-71页 |
(1) 淀粉类谷物粘度检测总结 | 第70页 |
(2) 豆类样品粘度检测总结 | 第70-71页 |
3.6 用ESR和超微弱发光法验证粘度检测法检测结果 | 第71-78页 |
(1) 用ESR法验证粘度检测法盲检结果与评估 | 第71-74页 |
(2) 用ESR法对粘度检测法失效的辐照豆类样品 | 第74-76页 |
(3) 用超微弱发光法验证粘度检测法盲检结果与评估 | 第76-78页 |
3.7 讨论 | 第78-82页 |
(1) 谷物辐照后在各种条件下粘度变化机理探讨 | 第78-80页 |
(2) 辐照豆类粘度变化机理探讨 | 第80-82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82-84页 |
(1) 辐照降低谷物蒸煮粘度 | 第82页 |
(2) 辐照导致谷物粘度特异变化和利用这种特异变化鉴别辐照谷物的方法 | 第82页 |
(3) 蒸煮粘度检测法的适用品种,有效辐照剂量和时效性 | 第82-83页 |
(4) 粘度检测法的优点 | 第83页 |
(5) 用粘度检测法估测辐照剂量探讨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附录:部分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