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当代文学(1949年~)论文

世纪之交的文学批评新潮

内容提要第1-7页
绪论第7-17页
 一、选题的缘起第7-9页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第9-13页
 三、本文的基本思路和需要说明的问题第13-17页
第一章 后现代批评第17-62页
 一、后现代话语的播撒第17-21页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资源第21-33页
 三、后现代主义批评的两个向度第33-55页
 四、后现代主义批评特征第55-60页
  (一) 批评主体性鲜明第55-57页
  (二) 批评视点——“形式——文化”双重聚焦第57-58页
  (三) 学术旨趣——“解魅”第58-60页
 五、一个批判性小结第60-62页
第二章 后殖民主义批评第62-103页
 一、后殖民主义批评的兴起第62-71页
 二、后殖民主义的批评实践第71-90页
  (一) 关于当代文学艺术中的“东方主义”问题第71-76页
  (二) 关于文坛“失语症”和“话语重建”问题第76-81页
  (三) “第三世界文化”理论第81-86页
  (四) “中华性”第86-90页
 三、后殖民批评对启蒙主义的挑战及面对的问题第90-103页
第三章 新历史主义批评第103-131页
 一、新历史主义理论的中国化的历程第103-107页
  (一) 初识新历史主义批评:(1988——1993)第103-104页
  (二) 发展期(1993——1997)第104-106页
  (三) 繁荣期(1998——至今)第106-107页
 二、新历史主义批评实践及基本特征第107-127页
  (一) 对新历史主义小说的解读第108-119页
  (二) 重新解读文学史第119-127页
 三、新历史主义批评的意义与困境第127-131页
第四章 “新左派”批评第131-174页
 一、“新左派”的浮出第131-135页
 二、对“新启蒙主义”的批判第135-138页
 三、“新左派”的矛盾第138-140页
 四、文学批评实践第140-174页
  (一) 对80 年代“新启蒙”与“重写文学史”的反思第141-153页
  (二) 对“底层写作”的关注第153-174页
第五章 女性主义批评第174-209页
 一、回眸:80 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第174-178页
 二、90 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繁盛第178-180页
 三、90 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特征第180-206页
  (一) 理论与实践相互呼应第180-181页
  (二) 偏重于对女性主义写作、女性作家的研究第181-193页
  (三) 多种批评理论与方法的多元并存第193-197页
  (四) “人的发现”、“女性的发现”、“双性和谐”的多元两性观第197-202页
  (五) 更为理性的反思精神与内省倾向第202-206页
 四、90 年代女性主义批评的意义、困境与待解的问题第206-209页
结语第209-213页
参考文献第213-226页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成果第226-227页
后记第227-229页
中文摘要第229-234页
Abstract第234-239页

论文共2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知青记忆的不同书写--知青作者知青小说的差异性研究
下一篇:俄苏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