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其对音乐教育的启示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声无哀乐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17-20页 |
·魏晋玄学思想的兴盛 | 第17-18页 |
·魏晋士人和音乐的密切关系 | 第18页 |
·时代艺术精神的演进 | 第18-20页 |
第3章 《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 | 第20-28页 |
·音乐本体论 | 第20-21页 |
·音乐感性本体 | 第20-21页 |
·音乐理性本体 | 第21页 |
·音乐与情感的关系 | 第21-23页 |
·“声无哀乐” | 第22页 |
·音乐与情感的对应关系 | 第22-23页 |
·“自律”与“他律”的关系 | 第23-26页 |
·自律论 | 第24-25页 |
·他律论 | 第25页 |
·“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 | 第25-26页 |
·“移风易俗” | 第26-28页 |
第4章 《声无哀乐论》对音乐教育的启示 | 第28-40页 |
·秉承“自然之和”,完善个体人格 | 第28-32页 |
·使音乐成为“人性”的音乐 | 第29-30页 |
·使音乐成为“我”的音乐 | 第30-32页 |
·超越传统内容,实现“自律”与“他律”统一 | 第32-34页 |
·反思音乐教育内容 | 第32-33页 |
·“自律”与“他律”结合 | 第33-34页 |
·回归现实生活,激发个体潜意识能量 | 第34-40页 |
·回归生活 | 第35-36页 |
·潜移默化 | 第36-37页 |
·寓教于乐 | 第37-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