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8-9页 |
二、本课题的理论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第一章 理论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21页 |
第一节 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一、跨国公司的相关理论 | 第10-12页 |
二、跨国公司的投资动因和影响因素 | 第12-13页 |
第二节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一、产业区的提出 | 第13-14页 |
二、新产业区理论进展 | 第14-15页 |
三、产业集群理论 | 第15-16页 |
四、我国学者对集群理论的研究成果 | 第16-17页 |
五、理论应用的评价 | 第17页 |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的产业研究 | 第17-21页 |
一、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产业集群和升级的积极作用 | 第18页 |
二、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产业可能形成的负面影响 | 第18-19页 |
三、我国跨国公司产业集群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现状及战略调整趋势分析 | 第21-31页 |
第一节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现状及战略调整趋势 | 第21-28页 |
一、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调整 | 第21-23页 |
二、跨国公司投资趋势与中国产业集聚现象 | 第23-26页 |
三、跨国公司与中国经济开发区的产业集聚 | 第26-27页 |
四、跨国公司投资战略调整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 | 第27-28页 |
第二节 跨国公司对中国产业集聚和升级的推动作用 | 第28-31页 |
一、推动了中国的产业集聚扩散 | 第28-29页 |
二、推动了中国先进技术的引进和自主创新体系的建立 | 第29-30页 |
三、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结构的优化 | 第30页 |
四、推动了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跨国公司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 第31-38页 |
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 | 第31-32页 |
第二节 生产性跨国服务企业的发展现状 | 第32-33页 |
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动向 | 第32-33页 |
二、生产性跨国服务企业发展的动因 | 第33页 |
第三节 生产性服务业向我国转移趋势和特点 | 第33-35页 |
一、外商直接投资加快 | 第33-34页 |
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 第34页 |
三、完整的产业服务链逐渐形成 | 第34-35页 |
四、服务外包成为新的突破口 | 第35页 |
第四节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概况 | 第35-37页 |
一、产业发展速度加快 | 第35页 |
二、总部经济特色鲜明 | 第35-36页 |
三、载体建设有序推进 | 第36页 |
四、重点园区发展较快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金桥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分析 | 第38-57页 |
第一节 金桥出口加工区产业集群形成的理论实证 | 第38-42页 |
一、金桥出口加工区的基本情况及产业集群形成的历史研究 | 第38-39页 |
二、跨国公司对金桥产业集聚的促进作用 | 第39-42页 |
第二节 金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 第42-45页 |
一、产业重点突出 | 第43-44页 |
二、国际化程度较高 | 第44页 |
三、与制造业紧密关联 | 第44-45页 |
第三节 金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 第45-50页 |
一、形成三大研发设计集群 | 第45-46页 |
二、总部经济发展加快 | 第46-48页 |
三、成为开放创新示范基地 | 第48-49页 |
四、内设研发机构占据主导地位 | 第49-50页 |
第四节 金桥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第50-52页 |
一、规划布局尚待完善 | 第50-51页 |
二、配套政策相对于产业发展略显滞后 | 第51页 |
三、公共服务相对薄弱 | 第51页 |
四、政府服务有待提高 | 第51-52页 |
第五节 开发区吸引跨国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对策研究 | 第52-57页 |
一、金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目标和具体对策措施 | 第52-55页 |
二、进一步吸引跨国生产性服务企业投资中国经济开发区的对策建议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注释 | 第59-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 金桥生产性服务业调研范围及方案确定 | 第67-68页 |
后记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