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中文文摘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Contents | 第9-11页 |
导论 | 第11-52页 |
第一节 "学校辅导"及其发展研究 | 第11-36页 |
第二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构想 | 第36-43页 |
第三节 学校辅导发展的历史分期 | 第43-52页 |
第一章 台湾学校辅导缘起的历史背景(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 | 第52-89页 |
第一节 心理辅导运动与台湾的学校辅导 | 第52-59页 |
第二节 台湾的社会变迁与学校辅导 | 第59-67页 |
第三节 台湾的教育革新与学校辅导 | 第67-72页 |
第四节 台湾的侨生教育与学校辅导 | 第72-84页 |
第五节 讨论与结论 | 第84-89页 |
第二章 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的实验探索(20世纪60年代初、中期) | 第89-118页 |
第一节 儿童心理卫生实验——以"东门方案"为例 | 第89-102页 |
第二节 学校辅导的其他实验探索 | 第102-106页 |
第三节 "中国辅导学会"的早期开拓 | 第106-113页 |
第四节 讨论与结论 | 第113-118页 |
第三章 台湾学校辅导的建制与推行(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 | 第118-183页 |
第一节 "指导活动"课程标准及相关法规 | 第118-133页 |
第二节 教育行政中辅导的组织与管理 | 第133-143页 |
第三节 学校辅导人员的培育与任用 | 第143-160页 |
第四节 校外社会辅导机构的创设——以"张老师"机构为例 | 第160-167页 |
第五节 各级学校辅导工作的开展 | 第167-175页 |
第六节 讨论与结论 | 第175-183页 |
第四章 台湾学校辅导的全面推展(20世纪80年代) | 第183-251页 |
第一节 学校辅导实施体系的进一步健全 | 第183-209页 |
第二节 辅导人员培育、任用制度的不断完善 | 第209-218页 |
第三节 学校辅导法规建设的繁荣 | 第218-228页 |
第四节 校外社会辅导机构的拓展——再以"张老师"机构等为例 | 第228-243页 |
第五节 讨论与结论 | 第243-251页 |
第五章 台湾学校辅导专业效能的提升“辅导工作六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 | 第251-291页 |
第一节 “辅导工作六年计划”的缘起 | 第251-259页 |
第二节 “辅导工作六年计划”的内涵及构成 | 第259-271页 |
第三节 “辅导工作六年计划”的执行情况 | 第271-280页 |
第四节 讨论与结论 | 第280-291页 |
第六章 台湾学校辅导的"统合"与转型(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 | 第291-337页 |
第一节 教育改革运动与学校辅导工作 | 第291-297页 |
第二节 "青少年辅导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 第297-311页 |
第三节 建立学生辅导新体制——"教训辅"三合一整合实验方案 | 第311-321页 |
第四节 "九年一贯课程"中的辅导活动 | 第321-328页 |
第五节 讨论与结论 | 第328-337页 |
结语 | 第337-372页 |
第一节 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的总结与反思 | 第337-349页 |
第二节 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第349-360页 |
第三节 对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 第360-372页 |
附录1 台湾学校辅导发展大事纪要(1950-2008) | 第372-380页 |
附录2 台湾学校辅导学者访谈录(节选) | 第380-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395-41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419-423页 |
致谢 | 第423-425页 |
个人简历 | 第4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