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0 白果的营养价值及功效 | 第13-15页 |
1 白果的毒副作用 | 第15页 |
2 种子发芽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研究 | 第15-19页 |
2.1 水分吸收 | 第15-16页 |
2.2 胚根伸长 | 第16页 |
2.3 呼吸增强 | 第16页 |
2.4 贮藏物质动员 | 第16-18页 |
2.5 抗营养因子降解 | 第18-19页 |
3 不同加工方式对白果成分的影响 | 第19-20页 |
4 钙与人体健康 | 第20页 |
5 植物蛋白饮料 | 第20-24页 |
5.1 植物蛋白饮料的概况 | 第20-21页 |
5.2 影响植物蛋白饮料稳定性的因素 | 第21-23页 |
5.3 白果饮料的研究与开发 | 第23-24页 |
6 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6.1 研究意义 | 第24页 |
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白果发芽过程中基本组分及生理活性物质的变化规律 | 第25-49页 |
1 | 第25-30页 |
1.1 材料 | 第25页 |
1.2 药品试剂 | 第25-26页 |
1.3 仪器设备 | 第26页 |
1.4 白果发芽方法 | 第26页 |
1.5 指标与测定方法 | 第26-30页 |
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45页 |
2.1 白果生理指标测定 | 第31-33页 |
2.2 白果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 | 第33-34页 |
2.3 白果胚乳和胚芽中淀粉、还原糖、蛋白质的含量变化 | 第34-35页 |
2.4 白果胚乳中氨基酸含量变化 | 第35-36页 |
2.5 白果胚乳和胚芽中黄酮含量变化 | 第36-37页 |
2.6 白果胚乳和胚芽中内酯和苦杏仁苷含量变化 | 第37-38页 |
2.7 白果胚乳和胚芽中银杏酸类物质含量变化 | 第38-39页 |
2.8 白果胚乳和胚芽中总酚及抗氧化活性变化 | 第39-41页 |
2.9 白果胚乳和胚芽中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41-44页 |
2.10 白果中不同部位银杏酚酸含量 | 第44-45页 |
3 讨论 | 第45-46页 |
4 本章小结 | 第46-49页 |
第三章 不同加工方式对白果生物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49-7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9页 |
1.2 试剂药品 | 第49-50页 |
1.3 仪器设备 | 第50页 |
1.4 白果加工方式 | 第50页 |
1.5 白果指标测定 | 第50-51页 |
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5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69页 |
2.1 水煮对发芽白果胚乳理化特性的影响 | 第51-55页 |
2.2 微波联合热风干燥处理对发芽白果胚乳理化特性的影响 | 第55-60页 |
2.3 热风干燥对白果胚乳理化特性的影响 | 第60-65页 |
2.4 冷冻干燥对白果种仁理化特性的影响 | 第65-69页 |
3 讨论 | 第69页 |
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四章 白果高钙奶的加工工艺与产品研发 | 第71-8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1-76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71-72页 |
1.2 试剂药品 | 第72页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72页 |
1.4 白果高钙奶的制备工艺 | 第72-73页 |
1.5 配方研究 | 第73-74页 |
1.6 白果高钙奶杀菌工艺研究 | 第74页 |
1.7 白果高钙奶品质分析 | 第74-76页 |
1.8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7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6-86页 |
2.1 钙源对白果高钙奶品质的影响 | 第76页 |
2.2 均质条件对白果高钙奶品质的影响 | 第76-77页 |
2.3 增稠剂对白果高钙奶品质的影响 | 第77-78页 |
2.4 乳化剂对白果高钙奶品质的影响 | 第78页 |
2.5 正交试验优化白果汁、牛乳和白砂糖配比 | 第78-80页 |
2.6 正交试验优化白果汁、牛乳、稳定剂和乳化剂的配比 | 第80-82页 |
2.7 优化后白果高钙奶品质分析 | 第82-84页 |
2.8 杀菌方式对白果高钙奶微生物指标、重金属和氰化物的影响 | 第84-86页 |
3 讨论 | 第86页 |
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全文总结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附录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