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2-15页 |
| ABSTRACT | 第15-18页 |
| 第一章 综述 | 第19-27页 |
| 1.1 肥胖概述 | 第19-23页 |
| 1.1.1 肥胖简介 | 第19-20页 |
| 1.1.2 肥胖流行现状及危害 | 第20-22页 |
| 1.1.3 肥胖主要治疗方法 | 第22-23页 |
| 1.2 PL简介及其抑制剂研究 | 第23-24页 |
| 1.2.1 PL简介 | 第23-24页 |
| 1.2.2 PL抑制剂研究现状 | 第24页 |
| 1.3 连翘叶概述 | 第24-25页 |
| 1.3.1 连翘叶成分与药理作用 | 第24页 |
| 1.3.2 连翘叶研究价值 | 第24页 |
| 1.3.3 连翘叶制备减肥保健品的可能性 | 第24-25页 |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 1.4.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 1.4.2 研究思路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不同月份连翘叶抑制PL活性研究 | 第27-35页 |
| 2.1 前言 | 第27页 |
| 2.2 PL活力评价方法 | 第27页 |
| 2.3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7-28页 |
| 2.3.1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 2.3.2 实验仪器 | 第28页 |
| 2.4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 2.4.1 不同采收期连翘叶粗提物制备 | 第28页 |
| 2.4.2 不同采收期连翘叶抑制PL活性测定 | 第28-29页 |
| 2.4.3 各连翘叶粗提物HPLC分析 | 第29-30页 |
|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0-33页 |
| 2.5.1 不同月份连翘叶提取结果 | 第30页 |
| 2.5.2 不同月份连翘叶粗提物抑制PL活性测定 | 第30页 |
| 2.5.3 各月份连翘叶粗提物HPLC分析 | 第30-33页 |
| 2.6 小结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不同连翘叶炮制品及不同极性段抑制PL活性研究 | 第35-43页 |
| 3.1 前言 | 第35页 |
|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5页 |
| 3.2.1 实验试剂 | 第35页 |
| 3.2.2 实验仪器 | 第35页 |
| 3.3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 3.3.1 四种连翘叶炮制品提取物制备 | 第35-36页 |
| 3.3.2 不同炮制品提取物抑制PL活性测定 | 第36页 |
| 3.3.3 各炮制品HPLC分析 | 第36页 |
| 3.3.4 烘干连翘叶提取物大孔树脂分离 | 第36页 |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6-40页 |
| 3.4.1 连翘叶不同炮制品重量变化与40%乙醇提取结果 | 第36-37页 |
| 3.4.2 不同炮制品提取物抑制PL活性测定 | 第37页 |
| 3.4.3 各炮制品醇提物HPLC分析 | 第37-39页 |
| 3.4.4 烘干炮制品提取物大孔树脂分离 | 第39-40页 |
| 3.5 小结 | 第40-43页 |
| 第四章 连翘叶抑制PL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 第43-49页 |
| 4.1 前言 | 第43页 |
| 4.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43-44页 |
| 4.2.1 实验试剂 | 第43页 |
| 4.2.2 实验仪器 | 第43-44页 |
| 4.3 实验方法 | 第44页 |
| 4.3.1 双变量相关性分析 | 第44页 |
| 4.3.2 各标准品对PL的IC50测定 | 第44页 |
| 4.4 实验结果 | 第44-46页 |
| 4.4.1 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 | 第44页 |
| 4.4.2 各标准品抑制PLIC50测定 | 第44-46页 |
| 4.5 小结 | 第46-49页 |
| 第五章 连翘叶抑制PL活性组分提取工艺研究 | 第49-59页 |
| 5.1 前言 | 第49页 |
| 5.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49-50页 |
| 5.2.1 实验试剂 | 第49页 |
| 5.2.2 实验仪器 | 第49-50页 |
| 5.3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 5.3.1 连翘叶活性组分水提条件优化 | 第50页 |
| 5.3.2 连翘叶水提物醇沉条件优化 | 第50-51页 |
| 5.3.3 连翘叶活性组分水提醇沉工艺验证 | 第51页 |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1-57页 |
| 5.4.1 连翘叶有效组分水提条件优化 | 第51-54页 |
| 5.4.2 连翘叶水提物醇沉条件优化 | 第54-55页 |
| 5.4.3 连翘叶活性组分水提醇沉工艺验证 | 第55-57页 |
| 5.5 小结 | 第57-59页 |
| 第六章 连翘叶减肥功效体内活性评价 | 第59-69页 |
| 6.1 前言 | 第59页 |
| 6.2 肥胖模型的选用 | 第59页 |
| 6.3 受试样品评价办法 | 第59页 |
| 6.4 受试样品剂量的选择 | 第59-60页 |
| 6.5 动物实验流程图 | 第60页 |
| 6.6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60-61页 |
| 6.6.1 实验材料 | 第60-61页 |
| 6.6.2 实验仪器 | 第61页 |
| 6.7 实验方法 | 第61-62页 |
| 6.7.1 大鼠适应与预防肥胖模型的建立 | 第61页 |
| 6.7.2 实验分组和给药 | 第61页 |
| 6.7.3 实验测定指标 | 第61-62页 |
| 6.8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2-67页 |
| 6.8.1 SD雄性大鼠预防肥胖模型的建立 | 第62页 |
| 6.8.2 ST和SC对大鼠摄食量的影响 | 第62-63页 |
| 6.8.3 ST和SC对大鼠体重变化的影响 | 第63-65页 |
| 6.8.4 ST和SC对大鼠Lee’s指数的影响 | 第65页 |
| 6.8.5 ST和SC对大鼠脂体比的影响 | 第65-66页 |
| 6.8.6 ST和SC对大鼠血脂的作用 | 第66-67页 |
| 6.9 小结 | 第67-69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 7.1 总结 | 第69-70页 |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70页 |
| 7.3 展望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8页 |
| 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80-83页 |